小学语文教学教法新探
2019-09-10李小东
李小东
语文因其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显得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成为一座座美丽的“园林”。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步入“园林”,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可时下里,很多语文课上得很浮华,很热闹。课文还没读几遍,就开始了或任由学生“东拉西扯”,或用多媒体“一灌到底”,或师生“才艺展示”……真可谓热闹非凡。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我曾听过语文教育专家上课,如陈仲梁先生上的《风筝》、洪镇涛先生上的《荷花淀》等,他们仅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把课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回过头来想想,其实我们应该把语文课上得朴实一些,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重视读文本
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实现与课文“对话”。一篇课文,还没让学生读几遍就开始讨论分析,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命活力。
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呢?
一要读准文字。认字识词,积累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汉字为表意文字,文字本身与客观世界的事物有着或形、或音(象声词)、或义、或形音义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枯燥的文字符号搞活,让其生动活泼、有趣有味,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极大兴趣,能避免学生读错字写错字。因此,识字教学决不能忽视。
二要读出感情。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身临其境,用情感与心灵去感受、欣赏,才能发现语文的春光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刻的哲理。
三能读懂文意。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并进行圈点批注。粗读,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三个问题:写什么——概括内容情节;怎么写——理清行文思路;为什么写——领会思想感情。细读,揣摩结构。关注三个地方:标题——理解标题的含义;开头与结尾——掌握其特点与作用;过渡与照应——学会找语言标志。精读,品味语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词语——品味关键词语的表现力;句子——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句式、修辞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段落——能概括内容、归纳写法、理解其与中心的关系。
教师只有在引领学生这样步步深入的熟读精思后,学生才能真正的实现与课文的“对话”,“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二、丰富平等对话内容
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教學《春酒》一文时,这点让我印象很深。在学生自读了15分钟课文后,在合作探究阶段,有学生问:第八自然段里前面写:她总是笑咪咪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后面又写: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吗?生1:“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是表现她谦虚的态度。“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是对她子女说的吧,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不能有一丝马虎,不矛盾的。
生2:从后面那一句“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做事是一个非常仔细认真的人,而前面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她的回答并不表明她是个做事不认真的人。前面只是一种很谦虚的回答,下文不是说“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嘛,所以不矛盾。生3:我觉得这两处她说话的对象是不同的。前面那句话是对邻居说的,后面这句话应该是她教育儿女时说的,不矛盾。这些交流,充分表现了学生对人物的把握和内容的理解都比较到位。
学生的这些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达到了“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的境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
三、体验收获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经过了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后,由于共鸣,学生往往会生发出许多情感,有很多话想说出来。这个时候应抓住时机,及时让学生动笔写:摘抄积累佳词丽句;写读后感,交流感受启示;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仿写文章。
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写能使这一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我上语文课的体会。它很朴实,但教师如果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同样能使语文课具有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