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草一木总关情,宇宙意识古往今

2019-09-10曹晓娥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7期

曹晓娥

摘  要:浩瀚宇宙,生命本源,古往今来,生命不息,所谓“宇”、“宙”,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淮南子·原道训》中第一次对“宇宙”一词作出了注解,即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人类的宇宙意识穿越时空,覆盖万物,人们通过文字,将自己对天地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后世人读之,无不扼腕惊叹,惊叹于古人的生命情怀,惊叹于人类极其相似的宇宙意识。

关键词:个体感受;生命情怀;宇宙意识

中国文化中文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不胜枚举,如充满奇幻色彩的上古神话,物我同一的老庄哲学,哲理玄思的魏晋玄学,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探索。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几篇文章,同样能感受到中国文人对生命的感悟,对宇宙的认识,读之,让人心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宇宙的深沉思考。

被闻一多先生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的绝美诗篇《春江花月夜》就蕴含着人类的宇宙意识,诗中以大自然为契机,探索生命的本质,为我们打开了生命通向宇宙的一扇大门。这首诗三十六句,九次转韵,四句一韵,讲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五个主题交错出现,有时是春天和江水对话,有时是花朵和月亮对话,有时是夜晚和江水对话,它是唐诗里最精彩的一首交响乐。

张若虚由江天一色的唯美画面和空中的一轮孤月引发了对生命的思索,对宇宙的探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个简单的疑问句将人类和自然的历史追溯到最遥远的过去,探索人类和辽阔的宇宙之前发生的关系。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为自己对生命的思索做出了回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把人的精神境界扩大了,看到春天,看到潮水,看到月亮升起,看到月亮和花的光合美融到一起,进而写到自己站在江边,如何把自己的生命从有限扩大到江畔何人初照月,这个江边谁第一眼看到月亮,月亮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了人类,进而问到空间之初,时间之初,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我们的生命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下去。初唐的陈子昂、王勃等诗人都有一种跟宇宙对话的快乐跟兴趣,个人一生辉煌闪烁,只是刹那,亦是永恒,人可以跟宇宙对话。

宋代文化全才苏轼的《赤壁赋》中同样存在宇宙意识。苏轼在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曾两度游黄州赤鼻矶,在心情极其苦闷、政治极度失意之时,月夜泛舟,畅游赤壁美景,迎清风,观江水、月亮而引发对生命的叹慰,宇宙的思索。在触景伤怀之中,诗人把人生和宇宙作对照,借客人之口表达出一种人生短暂渺小的悲观情绪,“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慨人生的短暂渺小,但是这样的消极情绪并没有一直笼罩诗人心头,笔锋一转,诗人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诗人以所羡慕的江水和明月为例,指出江水“逝者如斯夫”的变化,又看到它“未尝往也”的不变;既看到月亮“盈虚者如彼”的变化,又看到它“卒莫消长”的不变,由此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诗人否定了客人人生短暂渺小的悲观情绪,即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 可是把人放在永恒的宇宙观之,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忧伤,不必消沉,宇宙固然永恒,人类也是连绵不息。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旷达思想。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对人类生活于宇宙时空中的意义做出了解读。全文记述了作者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作者在俯仰之间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由此我们更应该珍惜易逝的光阴,热爱生命,将人生的价值最大化,将生命意义最充分地展示出来。

诗人们总是透过文字探索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他们对生命有着深刻的体悟,自然对宇宙有着不解的深情,但是他们又是那么达观,总会在生命的迷惘中寻找到开释自我的途径,并给人类留下对浩渺宇宙的深深思索。哲学家李泽厚说:“盡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宇宙意识在经过了张若虚的纯化、苏轼的拓展、李白的重塑逐渐奏响了人类对生命的关注,对宇宙的认识。“在他们的诗中,时空形态构成了诗歌的真正支撑力和凝聚点。他们借助宇宙意识宣泄了人类生存历史积淀和人对这种积淀的反观、体悟、洞识、把握等历史化意识”。时空中,来过张若虚、苏轼、李白、他们不曾对话,留下的也只是千古的独白。但是山水无霸气,生命不显怀,宇宙仍是宇宙。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12月1日).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宋景昌.《春江花月夜初探》.《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