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文化的分析研究

2019-09-10苏运航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7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硕士汉语

苏运航

一、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不仅要“硬实力”突出,在“软实力”上也应该重视起来,1978 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也随之提高。中国企业纷纷出国拓展市场,国外的企业也看好了中国的市场。这时,汉语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得汉语学习者愈来愈多,引发了“汉语热”的潮流。作为传播媒介的孔子学院应时而起,目前全球已有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和5665个汉语教学点,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名,累计面授学员1100多万人,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上亿各国民众参与体验。国内设置的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外孔子学院的实际实践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世界文化存在差异,中国的志愿者踏入国外生活,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冲突,这时候,志愿者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中,除了本专业以外,也有很多别的专业,例如,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旅游管理,甚至一些理科专业,这些零基础的学生在培养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困難。

二、个别院校课程设置的分析

笔者选取了中央民族大学和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表,从课程表中能够看出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当代国外孔子学院的教学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中央民族大学的培养模式是“2+1”式,而且在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前一个半月左右就提前上课,课程多为中华才艺、讲座、英语,具体有:太极剑、经验交流会、靳洪刚教授讲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舞蹈、冯禹教授讲座、统计分析、梁霞教授讲座、王觉非教授讲座、书法、专业英语、国画、刘乐宁教授讲座、托福口语、托福写作、赴美留学工作经验分享会。这些为传播中华文化以及语言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常上课后的课程设置主要有:课程设计与教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中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学前沿讲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字)、国际汉语教学法及案例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音)、第二语言习得(英文)、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方法专题(三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测试与评估、国际汉语教学前沿讲座。辽宁大学的课程设置具体为:就业创业指导课、政治、英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汉语语言学、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技能教学、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当代中国专题、中国思想史、东北亚国别史、外国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利用、汉语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从以上两个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的领域,培养的模式看似很完整,但是在学生实践中也会有所脱节。国外的课堂教学是多变的,教育方式是迥异的,在课程设置里文化所涉及的方面多集中于中华才艺,对于国外主要区域的文化所涉及的课程是非常少的。

课程设置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直接决定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大致都是一样,涉及语言本体、教学法、案例分析等方面,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语言本体和教学法占了很大的部分,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座十分丰富,但是学生的亲自实践而学到专业技能更是重要;英语一直都是培养的重点,因为英语是出国后的第二语言,但是英语的设置仅仅在暑假期间短时间设置,在正式开学后则没有设置。辽宁大学里对语言本体以及教学法也是非常看重,文化的设置也显得单薄,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以及中华文化,涉及内容比较浅薄;英语课程设置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三、文化的重要性

两所学校课程设置中涉及文化的内容都是相对比较少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含了传统语言文字、思想、礼仪、习俗、传统才艺等诸多方面,但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多倾向于对一些简单中华才艺的掌握,如,书法、剪纸等,而真正重要的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大多数都只是为了志愿者选拔而进行的短期学习,这种现象则不利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汉语教学不是单纯地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部分结合进行的,在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采用中国文化教学则更具有趣味性,即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又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精神,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例如,在教学中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到了词汇,掌握了语法,练习了句子,了解到中国人的逻辑和智慧,最终达到我们想要得到的效果。不仅要掌握中国的这些文化,志愿者是走出国门到达另外一个文化不同的国家,志愿者的培训还是比较单薄,很容易在异国他乡产生文化休克,这时候提前了解国外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曹霞在《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中谈到“文化是广泛的、复杂的,它主要包括以民族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素养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陶冶和重塑的过程”。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优秀的文化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悄无声息的传播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占比较小

在两所高校中,课程设置一目了然,传统文化占比较稀少,而在国外的实际教学之中,这些文化是最能展现中国文化的部分。无论是国家出台的本专业培养方案还是本校指定的培养方案,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上都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比较稀少

中国素来都有文化之邦,孔子的“礼”传至今日而不衰,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实际的活动体验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文化内在的含义,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书上的知识,现实的模拟活动更能加深印象,获得较好的体验感。

(三)培养年限的限制

大多数学校都是两年制教学,也有部分学校是三年制教学。两年制教学:一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一年在课外进行实践,这就导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要在一年之内学完所有的课程,但是有些学生本科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差别很大,所以在学习起来各种专业知识的时候会显得更加劳累。所以出于时间限制,培养单位关于传统文化的设置就相对来说比例较小。

(四)师资力量的匮乏

中国目前传统文化教师非常稀缺,现在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所以很多人都热衷于理科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太重视。现在

五、建议

(一)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09年国家颁布最新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案,但是到目前为止十年的时间,中国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国家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变强,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需要加强,所以培养方案要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改变,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增加文化类课程

文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且在国外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文化去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和自信,也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增加文化类课程,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自己国家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三)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仅仅限制于中国传统“填鸭式”教学,也要让学生进行体验,增加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茶文化体验等。

(四)拓宽学生选择范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增加选修课程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缺点进行选择,有些学生天生就五音不全,就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京剧,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文化选修活动,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掌握,可以让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去选择一门传统文化去学习并掌握熟练,这样可以更人性化地培养学生的特长。

(五)优化生源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的时候,可以适当限制一些与汉语国际教育差异大的专业报考,既有利于培养单位的培养,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霞.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養[J].汉字文化,2011,(05).

[2]陈欣.文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03).

[3]刘颂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04).

[4]宋志明.文学文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硕士汉语
学汉语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追剧宅女教汉语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汉语与拼音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