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教学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2019-09-10沈燕华
沈燕华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尤其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当确保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在此过程中,可结合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21世纪,科技即为生产力,而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技技术应用的平台之一,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更好的打开学生视野。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也为信息化教学的实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社交工具皆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有效渠道。而目前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个性化建设的缺失极大程度的阻碍了专业教学的进展,而通过信息化教学可有效弥补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全面提升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分析目前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可知,其在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仍存有不足。一方面,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上,其教学形式仍采取大班教学,不利于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如一味局限于教学课本,则难以满足教学任务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生存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面对全面教学改革的社会现状,在教学模式上,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计算机类专业对于操作能力及逻辑能力要求极高,被动性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实现新时代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秉持着与时俱进的教学观点,充分结合时代优势,将信息化工具引入课堂,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高效率、个性化、灵活性较高的特点。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可引入网络课程拓展教学资源库,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素材。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可结合信息平台提升教学互动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信息平台上,学生可在网络屏障的保护下更加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有利于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
3.1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可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收集相关资源,例如当下许多计算机专业人才都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及微博号,在相关信息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及老师可通过关注专业人才的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获取专业信息。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检索,从而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可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可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而学生也能通过教学资源库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校方通过建立官方信息平台,并购买教学资源的阅览权限,学生可用校方所分配的账号登陆平台获取信息。
3.2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获取实时信息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学生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专业对口的职业信息,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如在部分院校中,其信息平台中包含人才聘用的接口,学生可点击链接进入网页了解社会实时信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此前提上,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缺乏方向的现状,信息化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时信息,有利于现代化教学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实时关注信息平台的浏览热点,完善教学平台,保持教学信息平台的活力。
3.3有利于师资力量的建设
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现状可知,师资力量建设同样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学面临的難点。如在计算机类专业中指针变量的教学,教师需要注重讲学数组与指针的应用。但学生在自主课外上机操作时缺乏对其的深入理解从而难以应用相关知识。基于此,信息化教学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与此同时,现代化教学也亟需教师做成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如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将计算机专业教学从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转向实践教学。学生专业技能与师资力量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信息化教学则是两者的沟通纽带,同时也是沟通的强有力的工具。
3.4动态管理课堂教学
信息化教学的另一优势便是其灵活性能,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在通过不同的沟通平台进行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可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作为数据核心,在系统核心,其具备相应的管理平台,可结合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不仅是对学生的分析,同样也是对时代的分析。在此过程中,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可系统性的分配相关工作,实时将专业发展动态反应给学生与教师。与此同时,系统也将对教学资源质量进行定时评定,避免教师人员忽视资源库的建设,从而可推动信息化教学面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对于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来说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需自发性的进行自我提升,从而为教学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素材,保持信息化教学的活力。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时刻把握社会动向,将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与职业发展相联结,保持实践与理论并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1]季丽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影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