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分析
2019-09-10谭欣宜
摘 要:仗鼓舞是桑植地区白族独有的民间舞蹈,是当地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活动。随着桑植经济、文化的快速交融发展,仗鼓舞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采风实践,从现今当地人民和政府对仗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努力来分析,以期对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更好的建议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桑植白族;仗鼓舞;保护与传承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仗鼓舞发源于麦地坪白族乡,现主要开展传承活动地区是马合口白族乡和芙蓉桥白族乡,重要的传承人有:国家级传承人钟会龙(现已88岁高龄)、省级传承人钟必武。据传承人钟必武介绍,仗鼓舞现已传至31代,钟会龙是第28代,而他自己是29代。但笔者发现,仗鼓舞的传承虽呈现出一种好的势头,但很多学生都只是会跳一点,而系统掌握仗鼓舞全套动作的非常少。由于仗鼓舞本身的难度系数较大,加上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所以仗鼓舞的传承仍遇到极大的困难。而对于仗鼓舞的保护方式来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仗鼓舞保护和传承出现的问题、仗鼓舞保护和传承路径进行分析,通过此种方式试图为仗鼓舞的传承和保护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仗鼓舞保护和传承出现的问题
据传承人钟必武介绍,仗鼓舞可以按表演场合可分为:游神仗鼓舞、祭祀仗鼓舞、跳丧仗鼓舞、出征仗鼓舞、庆丰收仗鼓舞。其中庆丰收仗鼓舞用的最多,主要用于生产、劳动、娱乐以及表演场合。在采风过程中,笔者发现,各种表演场合出现的仗鼓舞,虽有着不同的样式,但在很多表演场合中,也出现了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有些甚至不伦不类。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本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认知意识逐渐淡化。在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当地民众对舞蹈的认知度还存在不足,有些还存在着强迫的性质,如村里举行祭祀活动了才去学,青年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的比例越来越高,故在白族乡老年人与小孩居多,形成了一个传承断层的现象。在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的同时发现,有些非常喜欢跳仗鼓舞,但问题是限于人数的不断减少,使舞蹈活动逐渐缺乏热闹、神秘、欢快的场景气氛,这也就使得仗鼓舞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是舞蹈功利目的性减弱。在走马坪、芙蓉桥等白族乡,很多仗鼓舞的动作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现象。大量融入如瑶族、苗族的舞蹈动作,使得这些地方的仗鼓舞风格就会出现变化。如在2018年仗鼓舞比赛中,就看到有些代表队的仗鼓舞完全脱离了其本身应具有的风格,很多动作都已经变形。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仗鼓舞动作的文化渊源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需要做到哪种幅度、哪种力度等都需要做考究,它一定不是随意的。
三是政府引导方式欠妥当。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不管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都加入了投入,但是方式存在欠妥,存在一种强迫式的问题。“重申报,欠缺具体落实”问题较为突出。仗鼓舞活动是人民自发组织的,无论男女长幼,每个人都是出色的舞蹈家,都是虔诚的传承者,在活动的氛围中,每个人感受着、亲身经历着、参与着这个过程,如同一个无形的手把参与者的心凝聚在一起,以此增强本民族的认同感与集体情感意识。这样的氛围才能保持舞蹈活动常见常新,常用常传。政府的引导应根据民众的集体意识,有选择性地、有目的性地组织与运用。这才是是符合以人为本,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二、仗鼓舞保护和传承路径
白族仗鼓舞的保护,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保护也要延续,既要发展也要创新。那来自草根、来自民间,来自百姓的仗鼓舞是白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他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衍的文化力量,所以对于它们的保护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桑植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不断交融渗透,桑植仗鼓舞的传承也面临着多方面的窘境,年轻人不愿意学,有些愿意学,但学习得不够深入等现象普遍存在于桑植地区的各个白族鄉。据笔者调查,麦地坪白族乡的仗鼓舞还保留着原始的形态在传承,其他地方的都已经变形,甚至与当地瑶族舞蹈相拼凑,使得仗鼓舞不伦不类。这种现象对仗鼓舞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度”的把握是传承仗鼓舞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就笔者在考察过程中,所感悟的,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当地传承人培养人才的问题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传承人培养人才方面缺乏普及性和针对性。传承人作为当地有名望的舞蹈传播者、教育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故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是个纠结的选择过程,笔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当然这要在政府的引导工作上加深力度):其一,不定期地选择当地小学与初中进行教授,培养少儿对于舞蹈的兴趣,加深其认知度;其二,在社会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当地处于待业中的年轻人进行教授,这个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在节日庆典中,传承人应加大与年轻人共同表演的程度,增强其民族的文化凝聚感与文化认同感。
(二)积极开展白族民间文化艺术普查、调查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仗鼓舞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的抢救与改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方面,桑植白族舞蹈普查、调查工作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对白族传统民间舞蹈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使得有些舞蹈形式(包括舞蹈剧目)不断流失。普查和调查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需政府与民众积极参与,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设置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再以点带面,在整个桑植白族乡全面铺开,共同投入到建设仗鼓舞的队伍中来。
(三)加强当地民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起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家庭教育是从孩子呱呱坠地时就开始了,这是个很关键的时期,从小在父母的文化教育下,孩子就会潜意识的关注与认同属于本民族舞蹈文化,并耳濡目染地感受着舞蹈带来的快乐。学校是知识的储藏地、是知识的发掘地、更是知识的接力营。学校的教育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在学校进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讲授将是孩子在定性的时候捉住其精髓的一个过程,同样是一个扩大影响力的一个过程。社会教育是在本民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它包括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起着间接引导与发酵的作用。
(四)政府应加大宣传仗鼓舞的传承重要性力度
政府的引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有效地改善场景,加大场面程度,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宣传民族文化的保护对于一个民族“精神存在”的重要性。积极申报“艺术之乡”,举办不同性质的艺术节与比赛活动(男女长幼都可参与其中),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搜集工作也应落实到实处,并每家每户配备关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书籍,从各村落选择有代表性的舞蹈,在各村落间进行演出,相互学习与吸收,加强本民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本民族人民舞蹈文化心理认知感。
(五)做出属于本民族的舞蹈艺术精品,作为文化产业进行传播
“做出特色,做出精品”是一个民族文化“走出去”所必须遵循的,桑植白族只有做出属于本民族的舞蹈特色,舞蹈艺术精品才能与国内,甚至国际舞蹈作品进行比拼,从而展现本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这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共同去努力的目标。“常见常新,常用则常传”是白族仗鼓舞不断演化的一个过程,把握民族舞蹈文化精髓,就是把握了一个民族舞蹈文化之根。
综上所述,仗鼓舞是白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外来民族文化不断冲击融合下,白族人民坚持自己本民族特有的舞蹈文化,立足本源,善于从生活的沃土中不断汲取营养与精华,丰富与完善本民族舞蹈艺术。近年来,我们在白族乡也看到仗鼓舞在不断地在向前发展着,新创节目也相继出现,从而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山美、水美、歌美、舞美、人更美,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与诠释。朴素的人生哲理在白族人民心里已生根,潜意识中的爱情观、幸福观、人生价值观都在白族人民创造的舞蹈中得到不断发展、传扬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M].2011.7.
[2] 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湖南大学学报[J].2009(3).81.
[3] 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艺海[J].2009(3).83.
[4] 向智星.略论湘西白族仗鼓舞.湖南大学学报[J].1998(2).29.
[5] 谷俊德.白族仗鼓舞传统招式的传说.钟会龙、钟必武讲述.张家界日报[N].2017年2月18日第003版.4.
[6] 杨敏.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传承,演进与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年5期.
[7] 刘唱.白族仗鼓舞的现状与传承发展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7年24期.
[8] 刘唱.麦地坪白族仗鼓舞动作的文化解读[D].民族学.吉首大学.2018.
[9] 钮小静,高菲.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武相融"[J].黃河之声.2016年7期.
[10] 乐之乐,孟春林.桑植白族仗鼓舞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6期.
[11] 刘璐.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舞台化作品表演特征探究——以《仗鼓欢歌》为例[D].艺术(舞蹈学).吉首大学.2018.
作者简介:谭欣宜,女,讲师,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符号学理论视域中桑植白族“仗鼓舞”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7C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