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民间表演艺术现状和保护措施

2019-09-10李林青

锦绣·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李林青

摘 要:我国各民族都有多姿多彩的的传统民问表演艺术,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存于其中的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表演艺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传承

传承与发展是民间文化维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径。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造型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几百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不断发展和积累而来的的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民间表演艺术不同于民俗造型艺术,他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入,特别是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存空间收到排挤,很多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无人传承,一度濒临失传。

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民间表演艺术所依存的基础也 发生了变化,这就导致大量民间表演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没落和遗失。当前我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发展现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社会多元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今天,文化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冲击,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民间表演艺术植根于民间,作为传统文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挑战。现在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多元化带来的消遣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融入并接触外界。所以,随着老一辈民间表演艺术的人们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愿意接觸、接受新的文化形式。

2、娱乐性严重

随着时代的改变,大众审美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民间艺术表演过于老套、过时,在节目中表演中加入有现代舞台艺术、舞美设计更能吸引观众眼球,这样的转变使民间表演的文化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本用于祭祀、祈福等场合的的民间表演形式,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而逐渐变成娱乐化了。如舞龙、傩戏等在表演之前都是有一定程式,现在大多变成了商业化的表演,忽视了其文化内涵,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是这种表演的欢乐、热闹,然而,这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了其传统的程式性,从而失去了固有文化内涵。

3、活态传承后继乏力

民间表演艺术,与民间工艺相比较,大部分从业者都不是专职的,他们另有职业,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社区群众,他们进行民间艺术表演主要是出于对民间传统的热爱和感情,有节日需要或者活动需要他们,在这个团体中的责任人就会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进行阶段性联系,活动结束以后自己解散,各就各位。并且,这类活动参与者年龄都比较大,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据笔者了解到,常州有一民间表演节目《调犟牛》,内容是关于农耕社会的场景,曾经到中央电视台进行表演,但是现在表演者已经六十多岁了,表演起来力不从心,农人的强壮、牛的倔强都没有表现出来。笔者与节目导演交流得知,这个节目缺少传承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所以表演者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变化。导演表示:这么富有民间特色的节目后继无人,实在遗憾!

民间文化是一种比较系统的基层文化。面对当前民间表演艺术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思考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的力量。政府在民间文艺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政策法规对民俗文化进行引导、指导保护,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了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中规划了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对散落在民间的民间文学形式,包括小戏、说唱等民间表演进行搜集、整理,这对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为民间文化建档存志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目前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之乡的申报,也有力的推进了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社会力量。社会对民间文艺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对其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正慢慢进入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如南闸民歌,是江苏的汉族民歌,当地农民口耳相传,使得南闸民歌广为传唱,经久不息。在南闸镇,南闸民歌不仅作为乡本课程进入课程教学,越来越多的乡镇农民歌手钟情于南闸民歌,不断赋予南闸民歌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南闸民歌的活态传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为其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已经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辽宁二人转、苏州昆曲等丰富了地域文化,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已经成为这些地方一块文化名片。

3、民间艺术表演本身。民间表演艺术虽然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田间地头表达情绪而形成的的一种艺术形式,植根于民间,但是如果一味保守而不知创新,就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求得生存,是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表演艺术带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如南京白局起源于农村吹打班子,成长于织锦机房。传统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一个人在织机下面摔梭开织,两一个人在织机上面拽花,两人一唱一和,倾诉心中苦闷,抒发感情。但是如今的白局表演者服饰、唱词、道具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比如唱词从生活出发,编写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曲目,乐器上增加了撞铃、七星锣,使得白局更加丰富多彩,反应现代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南京白局的旺盛生命力。

当代民间表演艺术早已与十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生存空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有的民间文化已经不 能满足当代文化影响下民间艺术继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民间表演艺术在当代建构也要重新给予审视,从多方面交叉影响、立足现实文化发展等方面给予扩充和更新,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民间文化的发展,为民间艺术创新体系的完备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思炎:《论民俗艺术传承的要素》 艺术探索 2012年第2期

[2]蒋凤贤:《浅论民间文艺现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 2010年6月

[3]杨大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创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4月

[4]尚冉:《从非遗视角看广东兴宁杯花舞的保护与传承》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1月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