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几点冷思考
2019-09-10周永艳
周永艳
内容摘要:“在生活中学数学”这一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关注并实践。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采取片面化的做法,使数学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跳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数学课堂生活“热”的一些现象展开分析,谈谈自己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活化 经验化 数学化
新课程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得到教师们广泛关注并积极实践。然而我们发现,在数学融入生活的过程中,有时也跳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使生活问题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
一、 课堂生活“热”的几种现象及原因分析
1、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丰富的现实背景运用到课堂中来,但一些教师却刻意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漠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平均数》教学中,安排了跳绳比赛活动:学生派相等的代表限时跳绳,教师做好记录。比赛完后师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两队中每位学生的跳绳个数,哪队同学跳绳水平高?你有自己的想法吗?通过交流,教师又以游戏者的角色加入跳绳水平低的一队,从而引出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能公平”这一问题,并通过辩论得出结论:“比较平均每人跳绳的个数才公平。”这样,教师最终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本节课中,教师精心组织了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直观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受,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引出新知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感到困惑:数学学习一定要经历由生活到抽象的过程?“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学生以前没有过一点生活经验吗?这样教学会不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淹没在跳绳的兴奋中,而把“平均数”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呢?其实,像“跳绳”之类的体验就无须真实的再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空白,而是非常丰富。并且学生在“平均数”这方面所具有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也不仅仅局限于“跳绳”所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2、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联系生活,但一些教师却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
例如一位教师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天气冷了,妈妈想买一件厚外套。妈妈来到百货商场,看中两件款式。第一款:3件共500元;第二款:每件200元。哪种款式的衣服便宜?便宜多少元?学生口答算式:200-500÷3
本节课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普遍现象一般是标单价的,若看见标有3件总价的衣服也是极为特殊。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实际不符,难免让人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的感觉!像“3件衣服共500元”之类编造的现象我们的课堂时有发生,如果教师为设计生活情境而绞尽脑汁,怎么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
3、淡化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一些片面性的做法,时时强调实际,处处联系生活,甚至用“生活化”冲淡了数学教学中应具有的数学思考。
例如一位教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以一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让其余学生分左右两组分别画出这位学生左、右侧的头像。学生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画出头像。学生画完后拿着画上台站立,让大家欣赏,教师把学生按左、右两侧不同的头像分成两组。并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左边的脸朝这面,右边的脸朝的方向刚好相反……
本节课中,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直观、形象,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但细细品味,二年级的学生花这么多的时间画出这么抽象的人头像,不免让人质疑:这究竟是上美术课还是数学课?如果美术(或其他学科)老师来上这节课会是啥样?在《观察物体》这节课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而教师组织学生花这么多时间画头像究竟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有多大帮助?从中能挖掘多少它所蕴含的数学价值?
二、 对《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1、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借事理明算理。
数学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增加他们的直接经验。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不等于计算,也不等于逻辑……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教学只有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减法简便计算中,“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整百、整千数,再减去多加的数”与“一个数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减去整十、整百、整千数,再加上多减的数”听起来就像一串绕口令,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懂,容易会?教师可以为这个数学知识找个合适的原型—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现象,“小红爸爸原有工资534元,发到奖金2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小红爸爸共有833元,买书用去198元,还剩多少元?”厂长发奖金时,可以先发给300元,小红爸爸再找还1元;买书时,小红爸爸先付200元,营业员再找回2元。在这里,事理明明白白,是四年级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理,这个常识是原始的,是最低层次的,是现在学习的生活原型。由于数学原型中的事理是学生已知的常识,这样“事理”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 。
2、在活动中“做”数学,让学生学得更生动。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手做一做,获得亲切、可信的知识,印象深刻,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著名小学数学研究工作者宋淑持同志对数学和生活关系的概括。
小学数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便于为儿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经验,但是,生活感受、生活经验还不是数学,还必须经过一番“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问题固然需要生活化,但“生活味”显然不能冲淡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作为数学课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思考,生活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否则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低的问題,哪怕是再绚丽的画面,也只能是一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关系,不能被“生活化”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把数学课上成美术课、思品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笔者相信,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不仅会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还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一定要找准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求两者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丁君华《谈数学问题生活化》[J].新课程教学案例.长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