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
2019-09-10李艳娇
李艳娇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构设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小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好奇心,这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探讨了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教学
引言:兴趣能够提高人们的关注力,特别是在教育事业中,兴趣能够使学生的大脑长期处在活跃的状态下。对此,若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那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基点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地启发学生针对性地思考相关问题,并快速地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构建趣味性教学的具体路径,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日常生活与小学数学教材相融合,能够使课本知识变得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概念,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学习效率,为实现学生“活学活用”做铺垫。并且,这也是推进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路径。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汽车、电视机、雕像等),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及位置上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表述其形状的变化。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观察物体形状的位置有三个,即: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具体含义,让学生逐渐明白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是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将这一内容拓展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并不枯燥,我们不仅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同样也能够获得快乐。
二、运用激励评价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言,他们通常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所以,若要转化学困生,那么一定要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和评价。例如,激励评价法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其学习兴趣奠定稳固基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爸爸为小花买了一箱子苹果,让小花将苹果平均放在4个果盘中,最后每个果盘中放了6个苹果,那么爸爸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呢?随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的乘法概念进行解答,等到几分钟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对这一问题进行展示,利用精美的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学生展示最终的正确答案,即:4×6=24(个)。在计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计算原理,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当然,可能有一些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及吸收能力有限,他们可能仍然困惑,而这个时候教师则需要对他们进行激励,不要过于苛责,逐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进行认真思考和计算,从中能够解答疑惑,并最终获得进步。
三、运用游戏教学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构建趣味性的教学课堂需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材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对此,在教学中,不妨通过引入游戏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等知识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共同设计一个“买菜的游戏”,让一些学生扮演顾客,一些学生扮演商贩,引导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计算蔬菜的重量和价格。教师可以从中提问,“买了一棵白菜,一斤多少钱,一共有多少斤。”让学生利用乘法知识进行计算,随后教师又问“如果买3棵白菜呢,需要多少钱呢?”这个时候又使学生陷入深思之中。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大家能够进行集体讨论来思考这一问题,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生动、轻松。而且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思路,那么解题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帮助和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的学生时,也需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兴趣、捕捉学生兴奋点的一个有效手段。总之,构建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寓教于乐”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相信只要两者的互推互进,必然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修博.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J]. 教师,2018(11):96-97.
[2]刘玉阁.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J]. 学周刊,2017(2):101-102.
[3]盛丽.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J]. 中华少年,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