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写作文不“头疼”
2019-09-10李香玉
李香玉
嘉宾
鲁稚,作家、儿童教育专家。出版《好妈妈教出好作文》《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
苏梅,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专家、阅读推广人。出版短篇童话集《红红的柿子树》《小猪阿罗》等。
王昭璐,天津小学语文教师,河西区优秀岗位标兵、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14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十二五”课题研究结题工作科研先进个人。
孩子一写作文就“头疼”,家长该如何进行引导?
鲁稚:孩子一写作文就头疼,其实是个普遍现象。头疼的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方面,写作本身就是有难度的。任何表达都有一个学习过程,书面表达同样如此,而且它还不像口语那样是自然而然学习的,必须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往往会忘记孩子是需要从零开始慢慢学习的。我们常常失去耐心,埋怨孩子为什么写一句话、写一段话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这样一来,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另一方面,是我们大人的苛求。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会,这让孩子觉得如果做不好后果会很严重,从而丧失安全感,产生畏惧、抵触、厌恶和逃避心理。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写得好?相反,还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要让孩子不怕写作文,关键是减轻他的挫败感,给他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写得不好也没关系,还可以再写,总有一天会写好,即使永远都写不好,也不是一件什么不得了的事。要让孩子明白,其实写作文和说话一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心里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把它真真实实地写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要出彩,无非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一点修饰,突出一下重点,如果还能从中发现一些道理,那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不要总去指责孩子哪儿写得不好,也不要过多强调结果,比如写得好你会怎么样,有时鼓励也是一种压力。不如把评判变成一种交流,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用文字来表达、来交流。从孩子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他要表达的意思,对孩子来说就是极大的成功。
苏梅:家长可以遵循“三多原则”,让孩子多看、多想、多练。“多看”就是让孩子多阅读符合他阅读能力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积累素材。就像造一座房子,首先要有砖头,这些素材就是“砖头”。“多想”就是让孩子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后,要多思考。但有的孩子不愿主动去想,这时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孩子的书家长要抽空先看,然后用提問或聊天等方式让孩子掌握阅读内容,也可以和孩子就书中的内容看似不经意地进行讨论。就像造房子时如何设计房子的式样、如何搭建,这是非常关键的。“多练”就是要让孩子多练笔,要学习借鉴书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并注意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像造房子,造的多了,才能造出高质量的漂亮房子来。另外,家长要做好榜样,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写作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如何培养?
鲁稚:我建议让孩子养成随时写、随时记的习惯。我和我儿子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从初一开始写,直到现在读研究生,依然在写日记。日记不需要长篇大论,哪怕每天就写几句话,只要坚持写就能挖掘自己内心的东西,不断反省自己,不断积累素材,不断磨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发表的阵地,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孩子开辟一个专栏,让孩子能够运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就能够养成写作习惯,写出好作文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苏梅:写作能力从一年级就可以培养了。有的家长不明白,认为一年级还不会写字,怎么写作文?有一种方法是口头作文,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事情的经过,尽量说完整,家长可以补充和引导,但不要帮孩子说。一件事情可以让孩子练习说2-3次。另一种方法是孩子可以用拼音和汉字相结合的方式练习写,但要求尽量写得完整。另外,孩子初学写作时,遇到不会的字问家长,家长千万不能“有问必答”,可以教会孩子查字典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查。如果孩子查字典后,不知道是哪个字,家长可以在字典上指出来,并让孩子看看这个字的意思。我在苏州的“书香童年”阅读写作实践中,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让学生爱上写作”这件事上,作为语文老师,你怎么看,又是怎么做的?
王昭璐: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到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在每一次写作之初,我都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单元习作题目一出来,不要给学生限定范围,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根据习作的要求进行梳理、选材。例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习作是“变形记”。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天马行空地说出自己想变成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站在他要变成的那个物体的视角去展开想象。教师先不要评论他们的选材是否适合,也不要想中心立意是否深刻,可以在总结阶段,提示学生们哪些选材的立意比较深刻,也可以在孩子确定选材之后,引导他找出自己选材中有意义的地方作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另外,教师的作文点评很重要,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以鼓励为主。因为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非常用心去完成的,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发现文章的优点,在相应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最后,就是美文欣赏。每一次作文,可以让写得比较突出的孩子在班里展示他的习作。一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兴趣。二来,其他同学也能从这些学生的习作中去汲取一些营养。教师还可以留存积累学生的作文,在学期末,打印一本属于每个孩子的作品集,做好封面。这样,孩子们会更有动力,更愿意去写。
如何调节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应试作文写作之间的矛盾?
王昭璐:首先,写作能力是“根”,只有这个“根”扎入泥土中,写作的花朵才能绽放。写作能力应注重平日的培养,在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中养成,而不是只考虑考场作文。我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让孩子们养成写小练笔的习惯,每一课、每一单元以及平时的周记都是练笔的机会。
教师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运动会的精彩瞬间,同学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小风波,都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去完成小练笔。这样既有真情实感,又便于为后面单元习作储备好的选材,对应试作文也有很大帮助。
学生的作文不管水平高低,只要出自真情实感都会很动人。教师在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例如,精改两三个同学的作文打在投影上,向同学们展示哪些地方应该详细描写、哪些修辞用得好、哪些描写方法中的细节更打动人……然后立即让学生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小组互评收上来之后教师再改,最后让孩子读给父母听。这样坚持下来,孩子的写作能力会逐步提升,也能在不经意间契合考场作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