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思维
2019-09-10顾伟
顾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人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因此,思维能力是提升众多能力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注重问题情境引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创设好奇性问题情境,打开思维之窗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它能打开个人思维的窗,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教师要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花的形态结构”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接着出示这样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采蜜?而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采蜜?从而激发了学生想了解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好奇心。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观察,效果很好。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思维之窗打开,经常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锻炼思维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发掘思维源泉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是能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没有形成生物知识结构体系,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接受新的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就是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把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鲜活且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要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能量的释放”教學时,可利用一些生活现象:萝卜放久后会空心;水果储存久了就没有甜味了,并会有酒的味道,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粮食储藏前要晒干;低温可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但又不明白原因是什么。学生便会边回忆这些场景,边思考。采用生活现象创设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趣盎然。
可见,把生物和现实生活是密切结合时,生物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生物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开启思维,发掘创造的源泉。
三、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激活思维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设置此类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学中紧张而愉快地思维。
例如在“蕨类植物”教学时,首先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种常见蕨类植物——贯众。并提出问题:贯众在地面以上的部分是什么器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回答: “是茎和叶。”我便告诉学生:“这其实是贯众的一片片叶。”底下一片迷惑:“啊,叶怎么是这样的呢?”紧接着出示问题:(1)地上部分看似“茎”的是它的什么结构?看似“叶”的又是什么结构?(2)贯众的茎位于哪里?根又有什么特征?这些研究的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彼此矛盾,究竟是为什么?学生光凭书本知识很难回答全面,必须仔细观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才能有所体验,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信。
因此,认知矛盾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设法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知识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生物知识。
四、创设疑难问题情境,制造障碍,促进思维发展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例如讲授“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髙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从无疑中生疑,并能解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步,大疑有大进步。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学中一个成功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引入,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及思考的兴趣。所以说创设有价值的、符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主动学习生物,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