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探究

2019-09-10黄兴燕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3期
关键词:读题问题解决题意

黄兴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则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新一轮课改后,教材不再单设“应用题”单元,而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出现了这个新的词语——“问题解决”。我这几年都一直进行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对“问题解决”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意识

我们新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往往都是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图片的形式呈現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图片的颜色鲜艳、内容丰富,有的孩子往往就被这些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内容给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练习中就要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要过多地去关注那些美丽的图片,更不要去进行一些无限的遐想,而应该通过这些图片去分析出、提炼出题里的数量关系。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取、处理数学信息

教材中往往利用许多学生身边的丰富的问题解决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我们老师要教育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出解决此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例如,在上五年级下册求“物体体积”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各种物体的体积活动,并将本组观察到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各组同学观察的数据,再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实践热情和学习的热情就高涨起来了,上起课来也积极、认真多了。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数学信息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往往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究竟那些信息对解决这道题有用,往往就随便抓几个数字来进行加减乘除就算了。基于这些现象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逆推理”的解题思路,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检验自己提出、筛选的信息是否合理、有用。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如:爸爸打了9分48秒的市内电话,当地的通信收费是首次通话3分钟0.2元,超过3分钟按0.1元/分钟收费,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计算,爸爸本次通话需付多少钱?在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先观察题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再用“逆推理”的解题思路思考,要求爸爸本次通话费用,就得知道爸爸通话的时间和每分钟的话费,但也要注意了,题中不是每分钟的话费都是一样的,就爸爸通话的时间分成了两段计费,前3分钟就0.2元,后6分48秒就得按7分钟计算,每分钟0.1元,就是0.2+(0.1×7)=0.9(元),这样一来不就筛选出了有用的信息了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策略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例如,我们五年级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练习题中,常常会出现单位不同的情况,如果不认真读题,即使会列式计算,答案也是错误的;或者是没看清题目中是“有盖”还是“无盖”,也会影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

(二)“敲”

顾名思义,“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问题解决”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题目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仔细阅读的习惯。

首先,对题目表述中的数学术语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问题中“倍”的含义、行程问题中“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分析。

其次,对“问题解决”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如,在倍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就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桃子的重量比苹果的3倍还少5千克”,并以此找准以谁为“标准量”,从而理清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已知信息,确立数量关系式。

(三)“画”

画,就是对题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用图或线段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往往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如,“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21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第三天再修14米,正好修了全长的50﹪。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这道题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线段图就很容易理清数量关系了,找到分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五、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但练习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面向全体,由易到难,对比性强,并让学生归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解题技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更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还要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优良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读题问题解决题意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紧箍咒,我爱你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