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阈下的《伊芙琳》研究

2019-09-10马强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乔伊斯弗洛伊德詹姆斯

马强

[摘 要: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探讨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的女主人公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斗争过程,旨在为读者了解伊芙琳的内心世界提供新思路,从而更好地认识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作品、人物以及“瘫痪”主题。

关键词:《伊芙琳》;詹姆斯·乔伊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瘫痪主题]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本文的研究对象《伊芙琳》(“Eveline”)是其中第四篇文章。

伊芙琳是一个生活在父权社会的爱尔兰少女,母亲的早逝使她很小就饱受艰辛。直到水手弗兰克的出现给她带来希望,并答应与他私奔。可是整个过程中,伊芙琳一直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最终放弃私奔。

笔者认为,整篇小说实际上围绕伊芙琳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相互斗争展开。基于此,本文将应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与研究她的精神斗争和最终选择。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就是自然的我,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国”。“自我”代表的是现实的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它必须维持好个体同外界的关系。“本我”与“自我”之间是马与车夫的关系,“自我”和“本我”会时不时地僵持不下,直至一方选择屈服。而“超我”则是理想化的我,遵循“理想原则”。“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为的主体”。

二、伊芙琳的人格结构分析

在《伊芙琳》里,詹姆斯·乔伊斯成功地将女主人公伊芙琳塑造成一个“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完美矛盾体,三种势力此消彼长。

伊芙琳的“本我”是一个浪漫少女,在“瘫痪”的环境里呆了太久,弗兰克的出现让她“小鹿乱撞”。她想同弗兰克一起私奔,做他的妻子,期待着在他乡开辟新生活。

而她的“自我”更為现实。虽然她想私奔,但现实迫使她不断质疑“本我”:一方面,家里能支持她的生存,可是她对外界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她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也使她对决定充满了不确定性。

作为真善美的化身,伊芙琳的“超我”提出了质疑——她从来都是一个孝顺的姑娘。尽管私奔的生活充满了魅力,但母亲的遗嘱不断提醒她自己的责任:还有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弟弟,她不能就此离开这个本就残缺的家庭。

三、伊芙琳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斗争过程

小说前两段,伊芙琳的“本我”占据主导地位,她坐在窗前,意识到了一切已经物是人非,父亲的脾气变得暴躁,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背井离乡了。”

面对眼前的一切,伊芙琳突然意识到,“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了,她连做梦都没想到跟它们分手呐”。第四段时,伊芙琳的“本我”与“自我”开始了首次角逐,“自我”开始挑战“本我”:“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而且“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

笔锋一转,“可是,在新的家,在那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情况会多么不同啊!”。她甚至想“做他的妻子,同他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住下来”,他已在那里为她准备好一个家了”。

然而道德和良心的“超我”使她动摇了。“她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她还想起了昔日的美好画面:一家人去野外郊游,父亲戴上妈妈的女帽逗孩子们笑……

迫在眉睫之时,远处的风琴声让她想起了对妈妈的承诺——守护好这个家。可“本我”却再一次打着解脱的旗号,劝伊芙琳忘掉从前,追求幸福。最终,当她来到码头,全文迎来了高潮。她又一次陷入了“自我”与“本我”的牢笼,一旦离开,她就会前往一片未知也未敢想象的陆地。但是“他为她尽心出力后,还能反悔吗?”“不!不!不!决不!她的手狂乱地攥住铁栏。在风涛中,她凄绝地尖叫一声。”就这样,“本我”一点点被击败,伊芙琳望着弗兰克,“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

综上分析,伊芙琳的去留之争充满了不确定性。可是最终的结局却一目了然:“本我”在“自我”与“超我”的多次围剿下逐步瓦解。

四、结语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笔下,伊芙琳是所有爱尔兰人的缩影。在一个“瘫痪”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外界规则和内心道德的制约下机械生活着,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本篇论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结构理论为研究落脚点,对伊芙琳的三种矛盾人格结构之间的斗争作出解码,充实了“伊芙琳”这形象,有利于读者对人物内心及当时社会做出判断,进一步揭示了20世纪初爱尔兰社会麻木不仁的整体面貌,印证了詹姆斯·乔伊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瘫痪”主题。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龙燕.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J].科教文汇,2006,(1).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商务印书馆,1987:52.

[4]乔伊斯著.孙梁,宗博译.都柏林人[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31-36.

[5]Beauvoir,de S.The Second Sex[M].H.M.Parshley.trans&ed.London: Vintage Books,1997.

[6]Freud,S.The Ego and the Id[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0.

猜你喜欢

乔伊斯弗洛伊德詹姆斯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变狗记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小飞侠(下)
小飞侠(中)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窗 前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