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再思考

2019-09-10陈泱榕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马克思主义

陈泱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取消了“本体论”命题,其坚持的究竟是一种“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亦或是“生存本体论”、“劳动本体论”等?这是我国学界长期争论而久久悬置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内哲学界围绕本体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不断受到挑战。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维度上,对本体论发展的沿革、实践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超越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内核。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本体论

]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取消了“本体论”命题,其坚持的究竟是一种“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亦或是“生存本体论”、“劳动本体论”等?这是我国学界长期争论而久久悬置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内哲学界围绕本体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不断受到挑战。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维度上,对本体论发展的沿革、实践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超越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坚持“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亦或是社会本体论、生存本体论,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争论的背后与人们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密切相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正是在于引入了“实践”的思维方式,而坚持实践的观点是否意味着抹煞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实践的二重性,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语境和要义。

实践是什么?马克思在其浩瀚的文献中并未给这一核心概念以一个明确的定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却是大量使用劳动、生产……来替换。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我们不难得出实践至少具备双重定义:一方面,实践是人有目的,包含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调配,反映人对未来世界美好憧憬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不是人纯粹意识的产物,而是人必定要借助一定客观手段,遵循客观前提,在前人建立的基础之上的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物质交换过程。

二、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主体在场性

正如海德格尔所揭示的那样,“……人是一个“在者”,却是一个特殊的“在者”,因为人是唯一地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并把此追问作为自己‘在’的方式的‘在者’。”海德格尔的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其实,它直指的正是物本主义的本体论,他说的意思是,世界的运动发展不能处于无意识、无目的的盲目状态之中。旧哲学家们将“水”、“土”、“火”……以及神灵作为万物的始基,如果他们不具备认知自身,批判自身的能力,就只能是无效的,因为任何存在必然要纳入人的历史性的认知范畴当中。在自然界中,生物间虽然有相互作用,但不存在对象性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规律完全排斥一切目的(草生长不是为了给羊吃的,羊也不能依照自身的尺度让草的生长发生变化),正是由于人的存在,使得实践这一特殊的物质形式成为可能,同时实践也确立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本体论的意识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如何彰显出来的呢?黑格尔将其归置与“抽象意识”的自我运动,对此马克思给出了尖锐的批判,事实上,在人所展开的实践活动中,这种特殊性才得以表现出来,对象客体的变化一方面服从客观的规律尺度,更本质的是为了还要服从主观的价值尺度,因此人的对象性活动,不仅展现了人的主动性,且通过人独有的实践行为外化成了形形色色的人化自然,这样即便人的生命会消亡,但其实践产物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主体的生命,使得事物逃脱了不断被“清零”的循环往复,而具有了历史性特征。

三、实践确立了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

否认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大多引用马克思的两种说法:一是自然界拥有条件性,二是自然界拥有优先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有两点:①劳动的存在依靠一定的对象;②更具体地讲,自然界为工人本身的生存提供资料与手段。显然物质第一性的原则需要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不承认,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物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为例,在讨论价值与使用价值时,马克思认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但是同时也说:“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对本体论本原的追问本身就极具形而上学的色彩,就像单个人发问:“谁生了他父亲?谁生了他的祖父……”,他当然可以最终追问到谁生出了第一个自然的人,但这种只具时间单一性的,发生学意义上的提问方式,马克思并不屑于給出答案,而是揭露问题的弊病,“他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是‘抽象的产物’,是因为它已经脱离了时间所能决定和塑造的人的‘此在性’,从而变成了一个与人‘此在’无关的抽象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对这种提问方式进行了。

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本体论,我们不得不研读其后继者的哲学本体论论述。斯大林和卢卡奇哲学曾长期代表两个不同流派,代表着东西方理论界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两种路向。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教科书体系,还是卢卡奇为代表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以将二者观点作简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全貌。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不是体系哲学,不存在所谓的体系上的端口,即便其作为哲学有自身的逻辑、语言体系。同反对旧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同样反对将实践抽象为概念取代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看来,本体论的展开必须同人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具有历史性与过程性。

参考文献

[1]何中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辩护[J].学习与探索,2007(2):28-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6.

猜你喜欢

本体论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物质本体论视角下对“信息”本体论的研究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