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马铃薯贮藏技术及建议

2019-09-10苗耿志

种子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马铃薯建议

苗耿志

摘   要:马铃薯是山西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各项种植技术的研发,其产量稳步提升,贮藏需求也不断加大。但山西省在马铃薯贮藏技术上整体较为落后,基于此,针对山西省马铃薯贮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贮藏技术;建议

近年来,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产业扶贫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使马铃薯产业稳固发展,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现有的贮藏条件和技术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不科学的贮藏,导致种薯不能供第二年正常使用、商品薯无法在贮藏期内调节市场均匀上市、马铃薯上市集中销售价格低等现象,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

1   贮藏现状

山西省位于马铃薯北方一作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10月收获;贮藏期从当年11月到下一年4月结束,需要6~7个月。由于山西省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大多数农户采用传统的地窖贮藏方式简易贮藏马铃薯,部分农户将马铃薯直接堆放在阴凉避光的室内,只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和大型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建设有专用的贮藏库和恒温冷库。

2   贮藏中发现的问题

山西省马铃薯贮藏主要用途包括留作种薯、留作自食薯、留作商品薯。无论留种、食用、作商品薯都要妥善贮藏,其有利于延长马铃薯的寿命和市场供货期,否则会引起烂窖或出芽,降低马铃薯价值[2]。

近年来,经对山西省马铃薯各大主产县的走访、调查,发现以下几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2.1  入窖前未消毒杀菌

马铃薯的真菌和细菌性病原菌孢子可以长期在低温条件下潜伏,常年存放马铃薯的贮藏窖、库,若未消毒杀菌使用,其极易对新存放的马铃薯造成感染,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腐败、变质。据调查,马铃薯贮藏期间病害种类主要有马铃薯干腐病、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黑心病等。

2.2   入窖前未晾晒、挑选

未经晾晒的马铃薯水分含量较高、表皮未木栓化,经装卸、搬运、入窖等过程容易造成蹭皮,贮藏期间病害大多从伤口侵染,轻则影响其商品性,重则会导致薯块霉变、腐烂。未挑选的伤薯、烂薯、病薯一起入窖贮藏,会导致各类病菌肆意传播,造成大面积腐败变质。直接将带土的马铃薯入窖,会造成马铃薯呼吸作用增强,窖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温湿度升高。温湿度对马铃薯贮藏的影响很大,窖内温度小于1 ℃,会使馬铃薯受冻、变质,内部褐变,发芽受阻;窖内温度大于4 ℃,会使马铃薯芽眼萌动,导致种薯退化;窖内温度不稳定,容易使马铃薯腐烂、变质。湿度大于90%时,马铃薯失水量少,容易造成病菌侵染,发生腐烂或提早发芽;湿度小于80%时,马铃薯易失水,使表皮变皱、薯块变软,影响外观和口感。

2.3   入窖后窖内不通风

马铃薯收获入窖后,仍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水分、二氧化碳和热量。不通风,会使窖内马铃薯释放出的热量和二氧化碳无法排出,导致窖内高温高湿、含氧量减少。长期处于这种不利于贮藏的环境中,会使马铃薯霉变、腐烂和黑心。

2.4   贮藏窖设计不合理

由于经济条件、技术匮乏等原因,大部分马铃薯贮藏窖设计不够合理,层次低、容量小,贮藏的马铃薯不能按自食薯、自留种薯、商品薯分开贮藏,导致马铃薯种薯品种不纯、商品薯大量掺杂等情况发生,不能达到收购商的收购标准。

2.5   不重视贮藏

部分专业合作社、大型生产加工企业不重视马铃薯贮藏,为节省资金,贮藏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将大量的马铃薯随意堆放或露天堆放,造成马铃薯腐败、变质、受冻害,影响马铃薯的质量和商品性,降低加工利用率、提取率,无形中增加了成本。马铃薯长期露天堆放,接受光照时间长,表皮容易变绿,龙葵素含量增高,易引起食用中毒。

3   贮藏设施和技术改进措施

马铃薯贮藏期发病、腐烂、出芽、冻害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马铃薯贮藏窖内温度、湿度、空气调节不合理及贮藏环境的脏、乱、差、臭,因此要安全地贮藏马铃薯,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   环境消毒

马铃薯入窖前,应将窖门、窖内、过道打扫干净,再使用药剂消毒杀菌。可使用40%甲醛5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洒消毒,也可用高锰酸钾和甲醛(1 m3使用10 g高锰酸钾和40%甲醛20 mL,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内,再注入甲醛溶液,混合后即产生烟雾)或百菌清烟雾剂熏蒸消毒。熏蒸后窖内密封48 h,然后打开通风口通风换气,同时注意防鼠、防虫,待贮藏窖内空气安全后,可入窖贮藏马铃薯。

3.2   适时收获

收获时选择晴天,避免马铃薯受冻害。若条件允许,可将新收获的马铃薯进行预贮,即选择宽敞、通风良好的避光室内场地预贮。露天预贮,夜间需覆盖棉被等防寒物,防止马铃薯夜间受冻。待马铃薯表皮干燥、木栓化后,可入窖贮藏。

3.3   预贮去杂

新收获的马铃薯还未完全成熟,呼吸作用较强,马上入窖贮藏会散发出大量热量,使马铃薯堆过热,引起烂窖。因此,新收获的马铃薯应在宽敞、通风良好、避雨、避光、防冻的场所进行预贮。

待马铃薯收获创伤愈合、表皮水分蒸发、薯皮木栓化、耐贮性和抗病能力增强后,将病薯、伤薯、烂薯、畸形薯、绿皮薯、土块、杂物等挑出,之后入窖贮藏。

3.4   分窖贮藏

入窖时,应将马铃薯按不同用途、品种分区域贮藏,做好标牌、标记。种薯贮藏必须做到“一窖一品种一级别”,按品种、级别分区贮藏,严禁和商品薯同区域贮藏。商品薯贮藏时,也要按品种划分区域,防止混杂。

3.5   贮量合理

贮藏量必须适当,若贮藏量过大,马铃薯堆过高,不易散热,堆内马铃薯释放的热量无法排出,则下层马铃薯容易出芽,上层马铃薯离窖顶太近容易受冻。若贮藏量过少,不易保温,既浪费空间,也增加成本。适宜堆放高度为1.5~2 m,且不超过窖高的2/3,这样才能保证窖内良好的空气流动,使马铃薯正常呼吸。

3.6   入窖消毒

马铃薯入窖后要进行消毒杀菌,可用40%甲醛5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洒消毒,也可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或百菌清烟雾剂熏蒸消毒。之后每30 d消毒一次,防止薯块腐烂和病菌蔓延。窖门和过道应每14 d消毒一次,防止人员操作走动,造成交叉感染。

3.7   贮藏管理

马铃薯入窖的前15 d,呼吸作用强、散发水分多,保持窖内通风良好,温度在10~15 ℃的环境下,有利于马铃薯表皮木栓化。之后的20 d要减弱马铃薯的呼吸作用强度,使马铃薯进入休眠期,窖内温度要逐渐降至2~3 ℃,湿度80%~90%。进入冬季后贮藏要做好防冻、防寒、通风换气等工作。

3.8   完善设备

完善马铃薯贮藏所需要的风机、换气扇、温湿度检测仪等设备,创造良好的贮藏条件。

3.9   定期检查

马铃薯入窖后,要定期对窖内温、湿度,薯块进行检查,防止马铃薯入窖后发生病变、出芽。已经病变、出芽的马铃薯要及时处理,并对病发区域进行消毒,防止病变再次发生和扩散、蔓延。

4   贮藏技术发展建议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山西省越来越多地区体现出马铃薯贮藏技术的匮乏,在今后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制定马铃薯贮藏地方标准规范

根据山西省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山西省马铃薯贮藏标准,并在马铃薯主产区示范推广。

4.2   开展马铃薯贮藏技术培训

针对马铃薯入窖前的分选去劣、贮藏窖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窖内马铃薯贮藏容量和堆放标准等内容,组织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4.3   建立马铃薯贮藏补贴

加大对马铃薯贮藏技术的研究力度,培养马铃薯贮藏库建设、贮藏期病害防治、温湿度变化控制的专业技术人员。

4.4   建立健全馬铃薯贮藏体系

马铃薯主产县建设大型集体贮藏窖,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为农户提供免费的马铃薯贮藏条件。积极引导马铃薯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窖,为当地农户提供马铃薯贮藏场所,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自建马铃薯贮藏窖,形成“集体+企业(合作社)+窖群”的马铃薯贮藏体系。

参考文献:

[ 1 ] 王拴福.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2 ] 姬青云.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马铃薯建议
马铃薯有功劳
给马铃薯“开窗”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想露露脸的马铃薯
想露脸的马铃薯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火星马铃薯”计划
三代人的建议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