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施
2019-09-10启琰刘舒阳
启琰 刘舒阳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向新阶段发展,在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的国际背景下,高等教育对高校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了新挑战和新需求。针对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阶段末期、辅导员职业群体发展具有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教学管理对象逐渐向00后群体转移这三方面的新形势,文章从社会、高校和个体三个层面对新形势进行思考,提出应对策略。基于社会大循环背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从高职院校体制和辅导员个人两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66-03
Abstract: As our society is developing into a new stage,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global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challenges and new demands have been formed for the contingent of college and counselor team building.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irc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use a variety of social resources, starting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ystem and counselors personally, furthe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counselor team building
引言
“十三五”時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为社会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对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高等教育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需求,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充分了解当前各方面的发展形势,利用形势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及其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升高,高等教育入学比率也不断攀升。《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已经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相比2012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要达到50%这一目标。而根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高等教育的入学规模达到15%以后,它的性质即从精英型开始转变为大众型,当其发展规模扩大到50%时,即开始快速的向普及性高等教育发展,这就意味着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向大众阶段发展的末期,就需要高等教育为从大众阶段到普及阶段的高速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的量变已经积累达到质变,呈现出了显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特征,例如高等教育入学率日益提高,教学方式日益灵活,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等等,由于这一阶段的推动,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其建校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的特点,造成了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学生人才需求的情况。根据2004 年8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内容,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付正光, 2007)。也就是说,作为身兼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两项工作职责的辅导员,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责任重大。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尽快建立起一只团结稳定,能力全面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群体发展阶段的新形势
为了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除以专任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队伍以外,还需要建立人格培养队伍,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换言之,辅导员这一职业是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而生,因而辅导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应随着高校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房玲, 2014)。因此,从1953年我国实行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来,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范围逐渐扩大,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内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及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八个方面。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辅导员不仅需要有共同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也需要具备心理、网络、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高等教育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存在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1)年龄结构失衡,流失率高:一方面,辅导员整体队伍的年轻化导致缺乏经验,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大多数年轻辅导员都仅仅把这一工作当作临时性工作,难以沉淀和创新(詹明鹏,2012);另一方面,缺乏成熟有经验的高年资辅导员的带领,使得辅导员队伍出现断层,新任辅导员工作上手较仓促,导致学生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缓慢,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学生管理团队(王珠珠, 2017)。(2)工作职责不清晰,定位模糊: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管理已经实现了院系的二级管理,但实际上由于辅导员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往往受困于应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周旋于多个工作部门之间,而作为首要工作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却由于缺乏精力而难以开展,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也因此受到限制。(3)评价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备: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难以全部通过量化指标进行准确考评,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仍然缺乏一套科学可行的考评方法,无法兼顾量化和质性两方面;另外,尽管辅导员可以在职称评定和行政管理两种晋升方式中自行选择,但是两方都有独立的评价体系,与辅导员工作又有一定程度的脱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刘伟, 2016),这一现状也容易导致辅导员缺乏对自身工作的成就感,降低职业认同感,影响日常工作效率(郑豫鹤, 2017)。(4)辅导员自身态度不够积极: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自身的岗位没有清晰的定位和规划,从而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愿意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也不愿积极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水平,在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管理对象变化的新形势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上,国家已经明确了高校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培养出的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那么问题就集中于该怎么培养人。而最有能力回答这一问题的,无疑就是奋斗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第一阵地的辅导员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上指出“在进行高校思政工作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前,必须要了解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够找到适合的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事实上,在互聯网高速发展以后,高等教育入学群体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价值观念方面,由于网络的广泛传播,影响新一代大学生的不仅仅是我国文化,还有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理念;在人际交往方面,各种社交网站层出不穷,新一代的大学生早已习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社交沟通;在学习方式方面,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更加是信息的来源者和传播者;就获得知识的方式而言,生活实践大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大于网络影响,网络影响大于空洞说教。因此,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往往不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如果在进行思政教学时不注意研究教学对象需求的变化,仍然教条刻板地进行单向信息输出,对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全然无效的。
此外,高等教育在入学群体的来源和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差异。我国现有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生源方面看,培养的是高考录取时成绩落差相对大、管理相对难的学生;从培养目标来看,需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行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技能人才。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四、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实际面临了高等教育发展、职业群体发展和教学管理对象变化三个方面的形势改变。针对这样的挑战,应该从社会、高校和个体三个层面上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帮助形成更加全面稳定、团结高效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
(一)社会层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大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的讲话也提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由于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它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在高等教育从业者中,高校辅导员数量庞大,且居于教育的第一线,因此,我们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角度,在社会分工的大环境中思考应该如何培养定位辅导员。
首先,应该树立在社会系统“大循环”中发展的培养理念,在社会大前提下对辅导员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做出规范性的政策、体制、制度等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其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仅需要高职院校的重视,也需要借助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资源才能顺利有效进行。由于高职院校的应用性,可以与学校专业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辅导员实地接受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有助于辅导员群体提升职业素养、拓展社会发展空间,使其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良好社会声誉。最后,辅导员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准则如果能够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这样的社会氛围也能够提升辅导员的自我认同与职业信心,增进队伍的稳定性,促进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二)高校层面
为应对辅导员现存的非职业化转专业化问题,一方面,高校首先应重新对辅导员现有的职能进行梳理和划分,将辅导员从原来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中来(顾思伟, 2012)。从教育部43号令中囊括的辅导员八种工作职责来看,可以将我国辅导员主要工作分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面。因此,高校应该明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学生成长成才为重点、综合事物管理为基础的辅导员工作理念(周涛、郑静, 2014)。另一方面,对照习总书记“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要求,高校不仅要制定科学有效、明确规范、现实可行的管理、考核和评价制度,而且要建立起辅导员队伍的三级梯队,将刚进入高校的辅导员作初级梯队加以普遍性培训, 通过工作考核把表现突出、具备能力提升潜质的辅导员作为中间梯队,针对其发展潜力对其施加专业化的分化培养,从中间梯队中挑选优秀成熟的辅导员成立高级梯队,让其担任起培养和帮扶初级和中间梯级辅导员的责任, 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个体层面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这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对于辅导员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引导工作之前,首先自己要在思想上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进而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最终向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目标靠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顺应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面进行主动创新,通过易班、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除了重视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定期输入专业知识,从日常工作中发掘专业切入点,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梁文慧, 周建平, 陈章奇,丁浩,2011)。例如进行就业指导,需要辅导员了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以及主要就业方式和就业方向;而进行心理辅导,则要建立在了解目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及易发阶段等等知识的基础之上。此外,辅导员更应以“立德树人”为职业理想,结合岗位特征和个人兴趣,通过专业学习和自我分析,为自身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光明日报,2017 -07-10.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17-08-31.
[4]房玲.近三十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概况[J].江苏高教,2014,177(5):44-46.
[5]付正光.新形势下对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8):59-60.
[6]顾思伟.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及其职业化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152-154.
[7]梁文慧,周建平,陈章奇,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点与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2):86-88.
[8]刘伟.关于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反思[J].科技风,2016(21):196-196.
[9]王珠珠.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教育观察旬刊,2017,6(10):83-84.
[10]詹明鹏.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76-79.
[11]郑豫鹤.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4-98.
[12]周涛,郑静.社会分工视域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