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探究
2019-09-10熊邦菊
熊邦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并没有对朗读教学融入更多的重视,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论是从时间安排上还是从评价的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本篇文章主要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
引言:
新课改实行以后,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对小学朗读教学进行重视,并且要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朗读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逐渐扩大,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培养,所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朗读教学在课堂上的地位不合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小学生的朗读教学,从而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成长。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所以对待朗读教学也只是走个形式。除此之外,单一的课堂朗读教学形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很大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对课堂朗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2]。
2.语文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不能自主开展朗读教学,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学习知识,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存在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朗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认为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负责领读,而学生负责跟读,这样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不合理,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主导着整个朗读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无法突显出来。
3.课堂朗读教学模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课堂则是开展朗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时间一长,单一的教学方式就会变的枯燥乏味,不利于课堂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没有得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深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让学生们相互比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学生们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为未来的团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提高小学生朗读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深入学习理解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富有情感的去进行文章的朗读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感知文章的感情和中心,之后让学生带着与作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就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文章的初次朗读,并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二,教师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总结;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与作者相同的情感再次朗读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对文章进行朗读,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3.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朗读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社会经验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还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对一些陌生的文章在进行学习理解的时候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倘若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朗读教学,那么小学生就会对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反之,学生只是单纯朗读课文,无论朗读多少遍,都无法充分掌握课文内容及情感。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实际生活的結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与体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所知道的关于生命的事件,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4.从学生特点出发,变换朗读教学的形式
朗读形式不同,其具体要求也不同,加之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导致教师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展开教学。倘若采用此方式展开教学,就无法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变换朗读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例如,当学生生词量不足的时候,很难顺利完成朗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或者让朗读好的学生进行领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课上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或者,还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对角色情感予以充分体会,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情感。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增强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个性化体验,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7:66.
[2]杨红月.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3]毛小平.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
[4]马莉.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 祖国,20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