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2019-09-10朱玉瑜
朱玉瑜
摘要:运用读写结合的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有助于沟通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充分利用文本,又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读写结合;思维空间;课堂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是叶圣陶先生的话,充分概括了读写之间的关系。而读写结合模式,就是通过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进行辅助,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在阅读导入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然后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的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真正实现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致不高,感觉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其语文思维不够活跃。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种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对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之后,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西湖美景利用图片与多媒体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该课文的学习热情。通过阅读该篇课文,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湖美景,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程度,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触,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思维。在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仿写文章,描述校园美景,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要想从整体上提升班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从教学环节的设置方面入手,在其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语文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
设置提问,引领思考
教师经常在语文课堂中提出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问题的合理性并没有十分的在意。在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重问题的合理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加速知识的内化,从而让课堂绽放灵性的光彩。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桂花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生字,如“姿态、迷人、邻居、完整”等,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了解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之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问方法的合理性,先问学生,“你们喜欢桂花吗?”然后,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然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再阅读课文思考其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及结构,从而训练学生写作的大局观,进一步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拓展的目的。
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不会让学生的学习毫无目的。学生在思考老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体会到文本的独特魅力。
有效模式,拓展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实践证明,读写结合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升写作能力,实现读写双赢。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时,教师就运用了读写结合模式,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拓展。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把握关键词句朗读,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并思考金蝉脱壳的全过程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金蝉脱壳的神奇,同时要求学生仿写相关段落,使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提升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学习思维。
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较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语文课堂教学也得以有序开展。由此可见,该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小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模式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综合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优势,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实现多重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波.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J].语文天地,2008(12).
[2]黄瑞夷,江平.创境生情 读写结合——小学读写结合习作指导课课堂实录及评点[J].语文建设,2004(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国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