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丕“文气说”探析

2019-09-10蔡雅婧

理论与创新 2019年5期
关键词:曹丕艺术作品气质

【摘要】“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亦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从一开始的自然之“气”,发展到初具人文色彩之“气”,再到以“气”论人,曹丕在继承前人气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气”引入美学范畴,形成了曹丕美学思想的核心——“文气说”。它尊重作家主体的个性表达,强调艺术作品和主体气质的关系,表现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审美意识的自觉,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丕;气;文气说

1曹丕“文气说”的哲学思想基础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老子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和谐统一的产物。

管子提出了“精气说”来解释包括人精神活动的万物的生成。《管子·业内》篇说:“凡物之精,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所谓“精”,即精气,它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

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②生与死都是由气所决定,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庄子认为,万物与人都处于一个相互联通相互感应的关系之中。因此,他在《齐物论》中说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将气与主体内心精神联系起来,强调保持自然本性之气,以一种澄澈清明的心理状态去体悟宇宙人生的大道,强调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

孟子的“养气说”将气视为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浩然之气”的“气”它是一种精神之“气”,是人的生命之气与道德修养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强大的主观精神力量,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最高境界。“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③孟子把“养气”与“知言”联系起来,认为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和滋养这种具有极端浩大有力量的“气”,而后方能知言。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对“气”的一种提升,更带有人性的一种人格崇高美。

东汉王充在继承先秦以来的气论和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对“气”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张“禀气说”。“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夭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④认为人的气质、个性、情志等,都是由“气”所生成的,而这种“气”则是先天禀赋的,不同的性格气质是由其禀赋“气”的性质和多寡而决定的,这对曹丕的“文气说”有着直接的影响。

2曹丕“文气说”的基本内涵

曹丕在总结和继承前人气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将“气”和文艺创作活动联系起来,并把人的气质和文的气势联系在一起。自此,“气”才真正转入美学范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首次揭示了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对文艺作品表现风格的决定作用。“气”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第一,“气”是指创作主体之“气”,包括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创作个性等,指的是作家的内在气质。这种“气”是经过长期探索、艰苦积累、逐步形成并体现在创作主体身上的独特气质,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并非外力所能改变和替代,因此“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认为,不同的人禀受的先天之气是不同的,天赋异禀的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往往更为敏锐和细腻,并能将这种独特感受生动形象的表现在其文艺作品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道:“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指出作家的创作才华是从先天的气质而来的。在《事类》篇中也说写文章“能在天资,才自内发”能否写出好的文章,关键在于作家的天赋。总之,曹丕认为人的性格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气质个性,肯定了人作为创作主体在文艺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气”指文艺作品之“气”,是由作家在禀性、气度、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所谓“文以气为主”,就是要求将作家先天禀赋的精神风貌灌注于作品之中,表现作家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曹丕提到“气之清浊有体”,由于人先天禀受之气各不相同,形成的个性气质也就各有不同,所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就各有其风格和气韵,强调了作家个性气质对作品风格的决定作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孔融“体气高妙”,刘桢“有逸气”,这两人文章具有清刚俊健之美;而称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和而不壮”则有浊柔沉郁之美。在《与吴质书》中提到王粲体格柔弱,禀气不壮的特点,故而不能给文章注入强大的思想内容和遒劲的气势,缺少慷慨激昂的精神气概。这些风格的形成归根究底是由于作家的个性气质所决定的,因此,有什么个性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作品风格。

3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意蕴

人因“气”的贯通而鲜活,艺术作品因“气”的注入而生动。将这种“气”融入艺术作品之中,使艺术作品具有了人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所以“文气”它是生命的体现,是创作主体生命之气在作品中的律动。

曹丕所提到的清、浊、和、壮、密、高妙等,均指体气之性给读者所带来的审美感受。其中清和浊更强调先天稟赋;而和与壮则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所得。正是这种先天禀赋和后天习得,体气之“本同”和体裁之“末异”的彼此交融和互补,从而形成了建安七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他们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时代风格特点,“建安风骨”也因此获得后世赞赏。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通过低吟浅唱的方式,倾吐对人生苦短的忧叹,全诗洋溢着一种苍凉悲壮、雄浑豪迈的气质风格。因此,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指的就是这种其实跌宕、韵味浓烈、慷慨豪迈的审美特征。他所倡导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建安文学总体上的审美理想。

“文气说”的提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盖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正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曹丕所以讲求和提供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也就是人的不朽。”⑤这反映了由于“文学的自觉”所带来的人的新觉醒,“文气说”强调气决定作家的精神面貌,实质上是对作家创作个性的肯定,文学并非只是“言志”、“达意”、“称物”,更是主体精神气质在艺术作品中的投射,这也带动了魏晋以后创作实践的自觉。自此,文学创作开始走向一个追求美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潘华.《典论·论文》之“气”“体”辨正[J].文学遗产,2016(03):63-73.

[2]吴苏阳.论曹丕“文气说”美学思想[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151-152.

[3]吴建强.曹丕“文气”说探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4]蒋金华.“气”作为审美范畴的形成——兼论曹丕“文气”说[J].大众文艺,2010(05):146-147.

[5]于巍.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意义[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117.

注释

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②《庄子·知北游》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④王充,《论衡·卷十八·自然篇》

⑤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9.

作者介绍:蔡雅婧(1992--),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猜你喜欢

曹丕艺术作品气质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