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2019-09-10鲍洁
鲍洁
摘 要:王崧舟老师的课通过让学生充分朗读,对文本有了大概的认识,把握住文本的层次和节奏,把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中去。“起承轉合”,让孩子们来和文中的四句话连线,设计结构环环相扣,独出匠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王崧舟;起承转合
在学校里有幸聆听王崧舟的《记承天寺夜游》,他的课果然名不虚传,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王老师中等个子,声音充满激情,富有磁性,朴素,儒雅,是典型的谦谦学者形象。从他的课里,折射出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格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一、巧妙导入
上课伊始王老师先是出示三首苏轼的关于“月亮”的诗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通过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学生的朗诵,学生明白了苏轼的如明月般纯洁的心境。
二、充分朗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运用感官可以让学生直接对所要了解的知识有直观的认识。诗词本身就具备节奏美和音乐美,只有凭借诵读,才能体现其本身韵味。就像王崧舟老师说的“会心吟诵得其韵”,读着读着,自然而然,诗的味道和情感也就读进心里去了。比如我自己在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时,自己的范读比较少,学生朗诵也是草草而过。但是,听了王老师的课,他标准的咬字以及深情地朗诵做了个很好的示范,就像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层水墨,给课堂奠定了最初的基调。
王老师的诵读有三层: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和节奏。第三层,附着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味道。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大概的认识,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文本的层次和节奏,把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中去。
三、深入感知
王老师被称为“大师”,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对文本内容驾驭熟练,收放自如。就今天听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起承转合”,让孩子们来和文中的四句话连线,设计结构环环相扣,独出匠心。让孩子们意识到文言文这种短小精悍的小短文也五脏俱全,不能小看。
接着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让孩子们说说有着怎么样心境的人称得上为“闲人”,可以在词语句子上圈一圈,画一画,写下批注,让自己的思考落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个时间让孩子们读了又读,分别让三个孩子来角色扮演,烦事缠身的“当官人”,欲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为生意发愁的“商人”,这样的情境带入,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苏轼的“闲人”心境。正是这样的悠闲自在的心情,才能看到如此纯粹清澈的月亮。讲解到“庭下如积水……柏影也”这句时,王老师让多名孩子诵读,走到东,西,南,北,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月光洒到庭院里,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体会出诗人苏轼的心静如水。整个过程张弛有度,通过想象,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短小精悍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极其不简单”的伟人人格。
古诗文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寄放自己自由心灵的空间,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肯定能感受到诗人苏轼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又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