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给公费师范生发了怎样的“铁饭碗”
2019-09-10卿素兰
卿素兰
2019年初,师范院校中等待就业的大四公费师范生们迎来了一项利好政策:教育部辦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9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保障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的就业事宜。《通知》特别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全部落实任教学校并入编入岗,严禁‘有编不补’。2019年5月底前,确保90%的公费师范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
确保2019年毕业的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的体现。2018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办法》,宣布建立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将履约任教服务年限从原来的10年调整为6年,同时在履约管理政策、政策保障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免费”变“公费”,一字之差,意味着教师培养服务机制的日益完善和健全,促进了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逐步升级,更重要的是促进人才培养,从源头上实现教育公共精神的回归。
此次《通知》进一步反映了“公费”背后所释放出来的价值意蕴,进一步确保了公费师范生的“铁饭碗”,进一步促进了“公费”机制的配套建设和完善,更好地实现政府履行公共责任,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也进一步促进公费师范生的履约行为——一种履行公共责任的自觉行为。因此《通知》确保公费师范生拥有“铁饭碗”,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
彰显国家意志,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2007年施行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其初衷是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截至2017年,国家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无论是实施义务教育制度,还是扶贫攻坚战略,免费师范生政策都为基层教师队伍引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基层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鉴于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国家进一步研制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同时进一步颁发《通知》,明确要求保障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的就业,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强调以国家名义,选拔有志于长期从事教育的优秀人才,通过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着力培养,并确保公费师范生的就业。这不仅增强了师范生以及师范生家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大幅度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其保障机制,以确保公费师范生能够安心从教、乐于从教。这些都进一步体现了国家优化教师队伍的决心和意志。
倡导契约精神,构建良好信用制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成为关键培养目标。然而,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都被高考的指挥棒所引导,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是为了有好的就业前景。因此,在高考招生时,很多家长和高中毕业生因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优厚条件,即在大学四年学费和住宿费全免,还可以领取生活补贴,毕业之后包分配工作,从而选择报考免费师范生。尤其是家庭贫困的新生,可能就会把免费师范生当做首选,因为这给家庭减轻了负担,也保障了工作。
新时代更加注重建设契约精神、诚信文化,这需要我们重新正视我们的教育和国家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就是构建国家之于个体的一种契约行为,也是一种社会信用体系与制度设计,这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建立公费师范生的社会信用制度也是撬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重要支点和载体。
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在招生、培养、待遇以及毕业安置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约定,并在入学之前与公费师范生签订《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明确三方权利和义务,明确指出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并承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6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至少1年。可是人有趋利特性,加之学生毕业后面临各种诱惑,很多公费师范生在享受了国家政策补助之后,却不想去履行当初的《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导致了国家的培养计划和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关键是影响了地方中小学校教师的合理补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信念。充分说明了契约是一种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有人权、又要有法制的集合。在学习期间享受的待遇和毕业后应承担的责任之间、在公共意志与个人诉求之间的博弈中,契约精神、诚信文化、社会信用等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通知》明确指出,要严格履约管理,确保公费师范生严格履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无特殊原因,应届公费师范生毕业前一律不得解约。对于公费师范生而言,违约必须付出代价,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协议中规定,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违约者需一次性退还所享受的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地方教育部门将把违约行为计入不诚信档案。因此,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以及公费师范生的“铁饭碗”就业政策,在引领和规范公费师范生的契约行为、引导公费师范生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减少公费师范生违约行为,还需要社会整体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真正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让教师真正拥有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
创新融合机制,促进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长之间的深度关联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开放、跨界、融通、互联、大数据和高流动,更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生态圈。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如何让优秀师范生能够流入教育领域,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培养紧缺的学科教师,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尤其是让公费师范生有“铁饭碗”政策释放了应有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铁饭碗”的落实,创新了一种多方利益共同体的融合关联机制,让公费师范生的“铁饭碗”不成为负担,而是成为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生态的一种机制。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了师范教育的旗舰引领作用。一直以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从2007年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后,6所部属师范大学通过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优化教师培养的补充机制,为地方源源不断补充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改善和均衡薄弱地区师资配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落实《办法》要求方面,创新了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与高校关于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共建机制。全国有近30个省(区、市)与高校联合,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如上海师范大学于2008年恢复招收免费师范生,名额在100名左右,成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之后全国首个恢复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地方性大学;山东自2016年推出公费师范生以来,从2016年的招生3000人计划,到2018年招生计划达到6000人,报考生数量达到23865人,总体录取比例为25%,培养学校从7所增加到17所,建立了公费师范生入职竞岗选聘制度,形成公費师范生竞争激励机制;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坚持了10年,99%的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范生,均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广东不同程度地探索了公费培养、到岗退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尤其重要的是,落实国家对于公费师范生“铁饭碗”的承诺,各地政府、高校以及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履行政府责任,遵循国家培养目标和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形成了一种关联共生机制。各地纷纷和高校以及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公费师范生专项招聘,确保落实《通知》要求,让每一位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国家努力增强保障机制,大力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政府和中小学校在落实公费师范生的“铁饭碗”以后,为他们未来设计了发展通道,如国家在公费师范生的学历提升,入职6年期满后的晋升、留任等方面都做了设计,增进他们下基层锻炼的信心与安全感,更让他们坚信:只要不虚度年华,在践行契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6年以后,仍然可以让自己的事业辉煌。因此,政府、高校、中小学校之间深度关联中的机制创新,带给公费师范生的是呵护、关怀、监督和责任。这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一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真正落实“铁饭碗”政策;二是公费师范生要珍惜教育部提供的“铁饭碗”,坚守承诺,不忘初心;三是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学校要建立教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公费师范生师范生的智慧潜能,保障他们在教育职场中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他们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不断绽放风采,实现精彩人生。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