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无垄匀播栽培技术
2019-09-10王顺领周政权
王顺领 周政权
一、传统行垄种植的缺点
(一)上季作物腾茬后小麦播进地前需要整地、耙地、播种3个环节,费工、费时、费能、成本投入高。
(二)种子出苗后在行沟内拥挤生长,单株小麦营养面积严重不均衡,个体间争水、争肥现象严重,不利于小麦的分蘖和成穗,影响产量要素的形成,限制了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
(三)行垄间空档及缺苗断垄会造成小麦对土壤肥力资源以及水资源吸收的浪费。
(四)行垄种植会造成行间大量水分通过地表蒸发。
(五)因化肥沟施,若操作不当,会造成烧苗现象。
(六)行垄播种不能对应沟行施肥,种苗与营养需求分离。
(七)小麦生长期间,拥挤的小麦个体间争光现象严重,不利于光合作用,阻碍光合物质的顺利形成。
(八)行垄播种容易形成弱苗,小麦的抗逆性减弱,容易滋生病虫害。
(九)行垄形成的空档对杂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二、无垄匀播的特点
(一)省工、省时、省钱
小麦机械化无垄匀播可一次作业同时完成撒肥、旋耕、撒种、镇压、筑畦等5项作业,耕播同时进行,减少了2~3次机械作业程序,每667 m2节省作业成本40~60元。
(二)增加单株次生根,形成壮苗
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充分利于空间、接受阳光和吸收土壤养分,个体发育好,根系粗壮发达活力强、功能好,次生根增多,能满足小麦对肥水的要求。通过近几年越冬期调查,单株次生根平均增加3个,利于形成壮苗。
(三)提高群体
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充分发挥单株个体优势,群体能够大幅度提高,为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亩成穗数
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稀密自我调节能力强,单株分蘗能力增强,分蘗增多,实现群体均匀分布,能有效提高小麦亩成穗数。据调查统计,亩成穗数在50万~55万穗,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6万~10万穗;小麦个体在田间均匀分布,个体间可以最多的接受阳光,光合作用增强,创造的营养物质增多,小麦千粒质量增加。据考种统计,千粒质量比传统种植的小麦千粒质量增加2 g左右,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个体发育健壮,从土壤中吸收水肥的能力增强,促进了小穗小花的充分发育,使小穗能够形成大穗,增加了穗粒数。据调查统计,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平均穗粒数比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穗粒数多2~3粒。小麦三要素的增加,使用无垄匀播的小麦可增产100 kg/667 m2,增长率20%左右。
(五)出苗早,生长快
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播种后6~7 d就可出苗,生长较快且健壮,麦苗匍匐均匀分布于地表,杂草种子颗粒较小,发芽势能小,出苗慢,生长弱于小麦,麦苗与杂草不同步出苗的自然现象,使麦苗优先占满地上空间,抑制了杂草的生长,达到了“以苗抑草”的效果,减少了杂草争水争肥的现象,土壤中的肥料和水份能够充分被小麦吸收,有效提高了水、肥、地三种资源的利用率,利于提高未来小麦产量。
(六)增强抗倒性能
無垄匀播种植的小麦个体得到充分发育,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弹性好,叶片功能强,小麦单株均匀分布,灌浆期间穗穗相依,茎茎相靠,避免了行垄种植条件下的垄间内的穗行摆动,增强了小麦的抗倒性能。
(七)单株有效营养空间大,个体发育充分
根系发达扎的深,吸水能力强,次生根明显增多,叶片活力强,茎秆粗壮,植株健壮,抗旱和抗干热风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八)个体发育健壮,不早衰
无垄匀播种植的小麦植株个体发育健壮,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土壤中吸收肥水,保证了小麦后期不早衰,延长小麦灌浆期,活秆成熟。据近几年来的调查统计比较,该技术比传统种植方式的小麦晚熟1~2 d,落黄好。
三、无垄匀播栽培技术要点
(一)保证旋耕深度在15 cm以上,根据墒情与土质结构,掌握机械适宜的镇压土壤紧实度,以利出苗。
(二)预留田间管理操作行,便于小麦生长季节田间管理。
(三)播种时底墒要充足,口墒不足时要浇蒙头水,利于小麦早出苗。
(四)根据土地质地情况,确定播种量,沙壤土10~15 kg/667 m2,黏土和黑土地15~20 kg/667 m2,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
(五)注意起身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水分供应。
(六)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情报监测,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
可以看出,采用无垄匀播种植小麦,在机械作业、小麦个体发育、小麦产量三要素的形成、水肥利用、抑草性能、抗逆抗病能力等诸方面均优于传统种植模式,是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小麦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