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初探
2019-09-10池金章
池金章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学生兴趣爱好与培养的课程,有利于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可以很好的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创新教学则是在传统文本教学的基础上提倡创新性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全新教学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204-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道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1]。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和行为的基础。本文根据小学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创新教学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教师需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受教学观念的支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树立下列教学观念:
(一)师生主动观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授予学生课本知识,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要知道学生对教师印象很大程度源自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学会怎样与学生良好积极的沟通与交流。
(二)合作教学观念
合作教学则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建学习讨论组,根据学生的性格、思维方式、年齡等组建四至五人的学习小组,每一小组有一名学生为组长,组长定期轮换。教师则负责把控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向与学习节奏,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教学方式。这样长期下来,教师与学生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信机制。
(三)兴趣观念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发达,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早已在教育教学方式中广泛开展,所以教师要善于利于多媒体教育方式。
(四)现代教育技术观念
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前卫等特点,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还能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能指导教师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勇气与探索未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对社会品德与社会规范认知基本源自于日常生活[2],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选材就变得尤为重要,必须要接地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习惯与特点的课件。
如针对《讲卫生的好孩子》这一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网上搜集有关儿童卫生习惯的案列,正反面的案列都要准备,用正反对比来突出讲卫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自我思考,从思想上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课前课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唱有关讲卫生的歌曲,如《洗手歌》,还可以唱跳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良好卫生习惯的认知。
另外可以选择在周一讲解《讲卫生的好孩子》,然后把该周定位“卫生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爱卫生、讲卫生活动,号召学生互相监督,彼此促进,在本周结束时评选出一名“卫生小能手”加以表扬和鼓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自觉性。
三、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有较大的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其他有效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教材,优化学习组织方式,力求达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如模拟学习、情景体验等,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对学生在课堂经常提出的质疑与研究的问题,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专门研究。在教学主题基础上要适当扩展,加入一些社会性资料和内容,但必须做到主次分明、紧扣主题,以免造成主次混乱,得不偿失[3]。
另外,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尤为重要。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特长,给予表扬,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不能凭学生学习成绩盖棺定论,学习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动作评价、语言评价、竞赛评价、创新思维等。评价内容和标准也要多元化,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结合知识、能力、思考过程和方法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另外,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对学生进行评价,老师与家长也要适当自评,并且结合社会评价及时总结反思,找出不足及解决措施,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四、注重社会实践
教育的目的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合理运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强调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以适应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注重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如针对《马路不是游戏场》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讲解不良习惯造成的交通事故,在引起学生的关注之后,再结合学校周围的街道进行讲解。教师需要搜集一定时期内(一学期)街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件数、原因、事故后果等数据,这些事故学生多少都有些了解,通过讲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交通事故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认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同样也可以在课前课后组织学生唱有关交通规则的歌曲,如《交通规则拍手歌》,也可以评选“交通小能手”,鼓励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
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在家长配合下偶尔进行家庭小主人体验,这一天的衣食住行都由学生来安排,家长从旁协助,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另外,出门做客,班里轮值,敬老院服务等活动也能起到相应作用。还可以组织假日下乡,参观医院、车站等,见多识广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
五、总结
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品德与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对学生成长成才尤为关键,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以往单调的老师讲解方式显然已经落伍,所以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讨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
[2]张纪林.课堂因“你”而改变多媒体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1).
[3]刘家舜.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具体思路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