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9-09-10钟雪
【摘 要】促进藏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整体提高川西藏区教育水平的关键。目前川西藏区小学教师面临学生构成较复杂、职责划分不清楚、难以现成借鉴外来经验等问题,专业发展严重受限,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区域培训,促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技巧、文化认同、经验借鉴等方面有明显改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川西藏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180-03
当今国际上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师资建设也逐渐把重心放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上。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就区域因地制宜,有差别地进行。对于川西藏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既要深入了解其所处的困境,又要充分认识其与外界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解决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川西藏区小学的教育现状
(一)藏区寄宿制小学普兴,教师职责界限不清
寄宿制小学在藏区较为普遍,但又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寄宿制小学大多是较好的私立学校提供寄宿服务,有较好的宿舍和齐备的附属设施,有专门的宿管老师;藏区的寄宿小学更多是由于藏区地形所致,高原山林导致孩子们上课放学行走不方便,增加了学生们的安全隐患,所以提供寄宿条件以便学生就读。
在川西藏区中,大多数农牧民将孩子送往有寄宿条件的小学,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游牧民每年的游牧期长,大部分时间游走在各个山沟当中,寄宿制小学能够给孩子提供二十四小时的照料。其二,提供寄宿条件的小学,也算是县上最好的小学,其教学质量会高于其他学校。因此,川西藏区大部分寄宿制小学的老师将承担多倍责任。教师基本上在晚上的部分自习时间会无偿提供补课或是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工作时间延长;而且还需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安全责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班主任老师更是成为学生在校内的真正意义上的监护监管人,承担起父母看护教导的责任,如部分小学的供水条件缺乏,班主任老师还会将学生带回家洗澡洗头等。
(二)年级各类班级共存,普适性教学不适用
同属川西藏区,藏民文化差别仍很大,从一个山谷断开,山谷南北的藏民都会有明显的语言差别,部分能听懂汉语,部分全然使用藏语。所以川西藏区小学学习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普通模式、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普通模式主要是为当地的汉族务工人员子女创建,里面除了汉族小朋友外,也会有部分文化素质高的藏民孩子,普通模式和其他地区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差别。一类模式主要为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小朋友开办,全部采用藏语进行教学,除了藏语教学外,一类模式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外语,一门是英语,一门是汉语。二类模式主要为已经会说汉语的藏族小朋友开设,用汉语进行教学,但同样需要学习两种语言,一门英语,一门藏语。
各类班级共存的现状,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其一,从外引进的教师只能使用汉语教学,限制了此类教师授课的班级和学生。其二,当地藏语老师很难用藏语讲授全是汉语的教材课本,用藏语解析教材能力受限,学生们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其三,同年级不同进度,或同进度不同学习模式大大增加了教师评价的难度,也为同年级教学组进行研讨带来了困难。
(三)年龄地域跨距大,教师能力受到挑战
小学班级内的“跨距”既指班级同学的年龄,又指班级同学的地域。在藏区的班级中会发现一个班级同学的年龄差距是相当大的,某个班级中会存在八、九岁儿童和十一、十二岁儿童共存的现象;而地域差异是指藏区地域辽阔,同一个县不同乡镇的藏族可能就是不同的族群,有不同语言和风俗(川西藏族的藏语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个方言。)这种差距直接导致孩子对于课堂任务的接受程度产生差异。
跨距学生的存在增加了教师教学和管理的难度。不同乡镇所需的藏语教师可能是不同族群的老师,而针对不同乡镇学生的理解需要藏族教师付出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学习。另外跨距同学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交往、行为等问题,这对于班集体的创建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川西藏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教研培训缺乏
关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过程,瑞士学者休伯曼在其“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中指出,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入职、稳定、实验和歧变、平静和保守、退出教职等五个时期,时间跨度从教师入职开始到教师工作的第三十四年以后。这表明许多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与才能主要是在专业实践中慢慢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教师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藏区小学教师入职初期具备了从教的基本能力,而必要的在职提高是保证他们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川西藏区小学教师入职后在外教研活动更少,这和藏区地域与教学模式息息相关。首先,川西藏区气候复杂多样,地质环境恶劣,安全隐患多,进出藏区都不方便,限制了藏区教师出藏參加教研活动。其次,藏区教育模式独特而不可复制,藏区教师出藏接受培训也仅限于教育技术、教学技巧的培训,却无法根据所处位置、具体环境、学生素质等情况进行教师素养和教研能力的提升,不少培训未见实质性的成效。
(二)教学创新不足
由于长期在相对较为偏僻和闭塞的地方生活、工作,大部分藏区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出观念陈旧,方法滞后,以传承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很少补充和更新现代教学知识,难以靠自身能力去根据最新的教育内容来更新教学方式[1],以达到现代藏区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藏区仍有一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无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质量和水平都在书本的基础上进行累积,没办法根据时代更迭而创新;其他地区教育利用网络举一反三时,藏区教学还在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最基础的讲课。即使部分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但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十分低,很难达到像其他地区“未来教室、智慧课堂”的利用程度。
缺少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藏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进度普遍偏低,教师对教育新理念接受较慢,教学效果则得不到大幅改善或提升。藏区义务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因此受到很大制约。
(三)照搬对口帮扶教师经验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安排,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脱贫的板块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川西藏区每个县都和东部城市或四川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有一定的帮扶协议,部分地区会按照协议让教育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进藏区教课,同时对当地新教师进行一定培训;也会让高校在读师范生进藏区顶岗实习。
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外界老师也不了解藏区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藏教育时间短,按照外界模式进行培训导致藏区小学教师生搬硬套地学习,成长出不符合当地教育的歪脖子树。实习教师在藏区也仅仅是短暂的停留,教师的频繁流动让藏区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水平忽高忽低,教学方法一变再变,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滞缓。
三、川西藏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虽然川西藏区教育之路漫漫,但藏区小学教师在自我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强烈的意识,学习态度端正,对于新知识新方法具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从藏区教师自身出发,通过一定的引领,改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改善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势在必行。
(一)构建区域化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正如前文所言,藏区各个区域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山脉隔断的可能就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族群。因此,构建藏区小学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需要加强教师区域化培训的针对性,切实提高本区域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藏区小学教师的区域化培训体系是在观念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步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2]。教师的观念培训一般是指建立课程观、学习观、评价观等,平台体系则有赖于国培计划项目和其他各级项目多方面协调在学校的落实,而保障体系则需要寻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教学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能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藏区小学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藏语教学的书写、认读这方面的培训还需要统一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通过精心的组织安排,开展层次各异、渠道不同、形式多样的教师技能训练,分区域形成有特色的藏区小学教师技能培训体系。除了传统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由专业人员对藏区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式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并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只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开展多元文化培训,促进文化互补
在藏区的小学教育中,涉及到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问题,也关系到不同藏族文化的融合问题。“要增强藏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增强文化敏感性,遵循文化的规律,基于培训中文化多样的现实,以尊重彼此的文化为基础。”[3]因此,藏区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的认知,藏族教师对于本源不同的汉文化要有接纳的态度和胸襟,汉族教师对于藏文化也要充分理解并积极学习,树立多元文化的意识。让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除此之外,不同藏族种群的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传统,营造兼容并包的课堂。
(四)立足教师校本培训,落实帮扶经验
藏区学校特色鲜明,除了需要根据外界人士所提供的帮扶经验建成研讨组,还应该根据学校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构成等因素进行细致的规划。校本培训“是一种基于学校的在学校中开展并为学校服务的在职培训”[4],应主要采取校本培训的方式,让藏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采用跨文化的认知视角,深入地理解不同区域学校构建与管理的不同,给藏区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和选择性,让他们将帮扶经验因地制宜进行改善,从而增强其他区域对藏区帮扶的针对性。通过校本培训,把来自外界的帮扶经验与学校自身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以此促进藏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藏区小学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教育之基在教師,优质的教师资源是保障教育水平的必要条件。随着专业培训进一步得到强化,川西藏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得到大幅提升,而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成为川西藏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4]杜小明.青海藏区教师培训的政策实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卢德生,罗江华.试论藏区教师区域化培训体系的构建[J].中国民族教育,2006(12).
[3]唐安奎,肖蓓.藏区教师培训管理文化适应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3).
【作者简介】
钟雪(1995~),女,四川双流县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