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劝吴郎

2019-09-10杨佳丽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草堂篱笆妇人

杨佳丽

唐代诗人杜甫,心胸恢宏,能容纳万千山水、天地风云,更时刻装载着黎民百姓和国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边是朱门歌舞,衣暖肉肥,一边是寒天霜地,贫人冻死。两千余年的中华诗卷,还有比这更惨烈,浓缩人间不平等的诗句吗?“老妻寄异县,十口皆风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乱世人民流离,国都残破,战场白骨累累,堆积于诗人心间,发而为诗。又如“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期待国家中兴,人民永享太平,情意殷殷,诚儒者仁者为国为民着想之风范。

一个深秋的夜晚,院子里的几棵枣树偶尔被微风拂过,发出阵阵窸窣的声音。因忧愁睡不着觉的杜甫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他不禁喃喃自语:“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底何时才能结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何时才能得到拯救?”想着想着,杜甫不禁泪流满面,他为自己不能解脱人民的疾苦而悲伤。

忽然,外面传来几声清脆的“啪啪”声,“难道有贼吗?这里一没有金银珠宝,二没有山珍海味。到这里来能偷什么东西呢?”他推门出去,看见一个老妇人在打枣,打几下便在地上摸索一阵。看到杜甫出来,慌忙转身离去。杜甫一看是住在附近的一个寡妇,她丈夫和儿子在战争中相继死去。他深知连续不断的战火已经使人民贫困到了极点。于是,他急忙喊住老妇人,从厨房里端出一碗菜粥,并对她说:“以后要是饿了,尽管来打枣吃。”老妇人感觉他的话语并无恶意,就犹豫着走上前来,接过杜甫手里的粥感激地喝了下去。

这时,闻声赶来的杜甫妻子看到老妇人衣衫褴褛,便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披在老妇人的身上,此时,老妇人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言。从此以后,老妇人无以为食,便来杜甫的院子里打枣充饥。

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瀼西迁居东屯,把他的瀼西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不料吴郎搬进草堂以后,却在草堂前插起了篱笆,禁止贫妇人前来打枣。杜甫知道这件事后,对贫妇人非常同情,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吴郎,劝吴郎别那样做。诗名叫《又呈吳郎》,诗中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的意思是: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亲近。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来就插上篱笆却像是真的。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特别的技巧和精彩的辞藻,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为别人着想、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意。

吴郎读了杜甫写给他的诗以后,深深地被杜甫的精神所感动,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立刻拔掉了防止西邻打枣的篱笆,并向老妇人道歉,允许她前来打枣。

时时想着人民,处处想着国家,这就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没能实现他“焉得铸甲作农器”“男谷女丝行复歌”的理想,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国家和人民在他心中一直占据着首位。

他用他的心和笔,为国家忧虑了一生,为人民忧虑了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余首充满真情的诗篇,被后人誉之为“诗史”。

杜甫不但获得了我国人民的热爱,被尊为“诗圣”,而且也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尊敬。他诞生1250周年(1962年)的时候,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曾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离萧天荐自《劳动时报》

猜你喜欢

草堂篱笆妇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遣怀
花篱笆
牵牛花
拜谒杜甫草堂
犬人
由对立走向友善
篱笆那边
犬 人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