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麻醉在肛肠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09-10张凤玉
张凤玉
[摘要]目的:讨论肛肠科手术患者,接受骶管麻醉的价值意义。方法:将我院肛肠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行手术治疗患者108例,随机分组各54例,观察对照组(施以局部麻醉)、研究组(施以骶管麻醉)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麻醉优良率(83.33%),比研究组(98.15%)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使用麻醉剂量,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比研究组时间长,P<0.05。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比研究组时间短,P<0.05。研究组甲级愈合率(92.59%)比对照组(77.78%)高,P<0.05。结论:骶管麻醉的手术效果更加理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骶管麻醉;肛肠科手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5-269-01
肛肠科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对麻醉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骶管麻醉可阻滞骶神经传导疼痛信息,同时在应用效果、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常规局麻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同时肛肠科手术时间短,可确保手术顺利展开。要求麻醉师合理掌握穿刺针方向、药物注射速度、剂量,以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确保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108例肛肠手术治疗患者,当作实验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签署了书面知情书;排除精神意识障碍、全身性疾病、哺乳期与妊娠期者。随机分组各54例.对照组男女各27例;平均年龄39.3±4.7岁。研究组29例男性,女性25例;平均年龄38.5±4.6岁。两组临床资料相近,差异不明显,可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局麻肛肠手术治疗,将1.5%利多卡因,向患者体内注入15-20mL用于麻醉.再行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骶管麻醉肛肠手术治疗,患者取侧胸袭膝卧位,将两侧骶角连线中心的骶裂孔,作为穿刺点,利用5mL注射器针头,在穿刺点直接穿刺皮肤,要求针头、皮肤成30-45°角,并缓慢进针。穿刺过骶尾韧带,出现落空感,但枕芯未产生压缩回弹,可调节至15°角,缓慢推进1-2cm。未抽出脑脊液且无回血,进行气泡压缩测试,针尖在骶管腔内,且局部无皮肤隆起,表示穿刺成功。固定针头注入2%利多卡因。为防止出现偏麻情况,应当在药物注射时,左右调节针头,促进麻醉药物均匀分布。注入麻醉药物后,患者取仰卧位.调整麻醉平面维持5-15min.观察患者不适,主诉肛周发热麻木感受,且收缩无力时,表示麻醉起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麻醉效果,麻醉优良率评定标准,分为优(术中无不适,肛门松弛良好,可配合医生完成手术)、良(术中感到轻微不适与疼痛,可忍受,松弛度一般)、差(术中疼痛明显,肛门送适度不理想,无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三项。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与切口愈合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统计,用spss22.0软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数据,行秩和检验;以百分数表示的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效果对照组麻醉优良率,比研究组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2.2围术期指标对照组使用麻醉剂量,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比研究组时间长,P<0.05。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比研究组时间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2所示;
2.3切口愈合等级研究组甲级愈合率为92.59%(50/54),比对照组甲级愈合率(77.78%)高,组间差异明显(x=4.696,P=0.030)。
3討论
骶管阻滞经骶裂孔,向体内注入骶部硬膜外的方法,位于督脉腰俞穴;对此,也被称作腰俞穴麻醉,适用于下腹部与肛肠等部位手术,应用效果明显.且安全并发症少。
本次研究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但少数会出现低血压、中毒等症状表现,需要加强生命体征观察,鼓励患者主诉不适。
相对传统局麻肛肠手术,骶管麻醉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是痛苦小,患者可在麻醉无痛状态下展开手术,痛苦直接减轻。二是远离病灶,减少了麻醉不良反应,包括皮下淤血与水肿等。三是应用效果显著,麻醉优良率高,肛门松弛度佳,能够确保手术顺利展开。四是持续时间长,更利于术后镇痛,从而促进伤口愈合。五是安全并发症少,利多卡因麻醉药物的应用,对心脏神经毒性小,老年体弱者可适当减量。同时持续骶管可重复用药,局麻中毒危险得以规避,用于肛肠外科手术疗效更显著。
综上所述,肛肠外科手术中,实施骶管麻醉,能够达到松弛与镇痛等手术要求,且药效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完善;对此,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