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医家对黑疸辨证论治思路探析

2019-09-10李芃琪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5期

李芃琪

[摘要]黑疸首见于《金匮要略》,可由酒疸、女劳疸等病日久迁延致脾肾阳虛而来。历代医家明确了黑疸的辨治要点,提出其传变规律及本质用以阐释机理,总结出大黄硝石汤、土瓜根汁涌吐、小建中汤等具体治法方药。

[关键词]黑疸;历代医家;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96-5249(2019)05-227-01

黑疸起源及论治初探黑疸一词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属黄疸变证。此篇第7条有云:“酒疽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虽黑微黄,故知之。”酒疽本为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偏于下部则脉沉弦腹胀满,仲景因势利导治用下法,倘若下之不当,湿热熏蒸日久血分瘀滞,则变生黑疸。同篇亦提出房劳过度等原因损伤肾阴、阴虚生热兼有湿热内遏阳气不达可造成女劳疽,若迁延日久,即变生黑疽兼瘀血湿热之证,后期甚至出现脾肾两败之危象,治用消瘀活血、化湿利水的硝石矾石散。除外上两者,谷疽、脾虚湿盛兼外感风邪、或未患黄疸而劳损过度伤及真阳,亦可引起黑疸,可伴腰膝酸软及性功能减退等症,故治疗应偏重温肾扶脾。仲景基于其病因病机的分析辨证,提出以祛邪为主、消瘀化湿的硝石矾石散来治女劳疽变黑疸之证.以具有散结活血润燥作用的猪膏发煎攻补兼施治疗津伤血枯、瘀血出血之黑疸。后世医家以仲景黑疸论治为源,以临证效用为据,在各自学术流派的影响下,丰富了黑疸病的概念与内涵,发散开拓出了各具特色的辩证理论与治则治法。

历代医家对黑疸辨证论治思路分述唐天宝十一载,王焘整理编撰《外台秘要》,其中第十二卷《病源》“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久久变成黑疸”明确提出黑疸主症及病机;《肘后》以为黄疸变黑疸者难治,急以苦寒滑利之土瓜根汁一小升内服可获效,不宜多服;《深师》治疗黑疸身与大便俱黑用赤小豆茯苓汤,方中赤小豆清热解毒、消肿退黄,茯苓健脾渗湿利水,雄黄清热燥湿,瓜蒂、女萎利尿除湿,甘草解瓜蒂毒兼调和诸药,诸药相和,共奏清湿解毒之效,服药后片刻即吐,黑疸则愈;《千金翼方》亦用茵陈丸治疗身体暗黑、小便短涩、自觉身重之黑疸。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的黑疸表现为“两目遍身皆黄黑色,小便赤少,时时肠鸣,四肢困倦,饮食减少,六脉弦紧,乃成肾痨”,治以三百壮急灸命关穴,服草神丹、延寿丹可治愈,若服凉药则寒气更甚而必死。北宋时期,宋徽宗命太医院编写的<圣济总录》对黑疸证机做出进一步阐述:“脾者土也,脾病不已,传其所胜。肾斯受之,肾为水脏,其经足少阴,其色黑。病在肾故小腹满色黑,大便黑足下热,是皆足少阴经受病之证。治诸疽久不瘥,变成黑疸”。此脾久病传于肾,治用当归汤方清热化湿以治标、补益脾肾以固本。并对瓜蒂散(即唐《外台秘要》赤小豆茯苓汤方)等已有验方进行更为全面的收录总结。

清代各路医家对于黑疸表现出更加深厚独到的认识。清代周学海《随医读笔卷四·黄疸黑疸)篇中提出“肾燥必急需他脏之水精以分润之,适值脾湿有余,遂直吸受之,而不觉并其湿热之毒。而亦吸人矣”这一针对黑疸传变规律的独到见解,认为脾肾湿热秽浊之气浸淫泛溢经脉,新纳水谷不得化生精微,并与邪气秽浊搏结,清气不得挹注,周身血脉不得吐故纳新,遂发为黧黑而露于外,因作黑疸。并对病情轻而病位在中焦者,治用疏肝清胃、滋肾利水之小柴胡、茵陈五苓散,主以散邪,兼以扶正固本而治愈黑疸。莫文泉则在《研经言·黄疸黑疸说》中从“文理”角度人手阐发黄疸黑疸的发病机理,一为饥暴食暴饮致使“脾不及消”,邪热秽浊之气从肠胃文理溢散于外,即为“滞气”。因食积而成的“滞气”外溢则“皮色黄”,因水饮所致的“滞气”外溢则“皮色黑”;一是认为肺虚又外感风寒湿热,外邪闭阻肌理、精微失布以致湿热内蕴,亦可见黑色外露,但因“留胃之水,亦黄中带黑,不能全黑,以胃为土,土色但黄故也”而呈现黑黄相半的望诊特征。张璐于《张氏医通》中以清热凉血养阴法治黑疸兼瘀热阴伤,方用栀子大黄汤去大黄合犀角地黄汤;阴阳两虚者去犀角地黄汤加桂心、桃仁、穿山甲,以增活血化瘀之功效。更有林佩琴《类证治裁》一著云“疽久不愈则补脾”,认为脾胃调适则五脏自和,选方多鉴用调补脾胃之小建中汤。

近现代医家以《金匮要略)为源泉,借鉴研习历代医家关于黑疸的论治思路与方法,探索发展出各自的思维模式与辨治体系。王渭川从整体观念上对黑疸辨证论治,以益肾、逐瘀为治疗大法而获事半功倍之效。《张伯臾医案》中黑疸有相似二例,一例属阴虚阳亢、气滞夹瘀之黑疸,治以滋阴柔肝佐以化瘀;一例属肾阳虚弱,瘀血内停,治以益肾化瘀为主,又因伴见四肢厥逆,更用当归四逆汤合大黄庶虫丸活血通脉,久服取效。两例同为虚证又有阴虚阳虚之分;同有血瘀又有轻重之别。西安市中医医院杨震从“相火虚衰”角度剖析黑疸病机,以攻补兼施为治则,温补肝肾、化痰通络为基本治法,自拟“补肝益气汤”、“桂附二仙汤”分别对症治疗肝气虚与肝阳虚二类主要证型,结合具体,临床症状加减,效果显著。

小结

综上所述,黑疸一病是以《金匮要略》为源流,以酒疽、女劳疽、黄疸日久不愈或元阳虚损而至肝脾肾三脏亏虚、血络瘀滞以致浊色外露为主要病因病机,以皮膚黧黑、虽黑微黄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种难治性杂病。唐代医家明确了黑疸的临床辨治要点,并归纳了土瓜根汁涌吐、湿热秽毒宜赤小豆茯苓汤、身重小便难可与茵陈丸等分症论治之法。宋代开始出现“脾病传肾”的病机传遍规律,创造性提出以灸法温通回阳配合草神、延寿二丹内外相合之治法。清代医家进一步提出“脾湿有余,遂直吸受之”是脾病传肾的传遍本质,而饮食失节或外邪郁闭、脾肾“滞气”溢于腠理,则为疽病呈现相应腑色的原因。王渭川、张伯臾等近现代医家以各自学术理论和临证效用为指导依据,提出了全新的论治思路与治法。浅析历代医家关于黑疸病辨证论治的思路,旨在整理分析黑疸病论治的源流,进而对比区分各代医家的思维突破点与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现代中西医对黑疸的认知辨治与最新研究.对此难治性内科杂病的全面认识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