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
2019-09-10欧阳月胜
欧阳月胜
摘 要: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将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对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对数学进行学习和理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对生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根据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在生活中运用的新理念,将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为学生创设更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探究数学的机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
从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经验证实,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合理融入学习任务和内容,既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其积极主动学习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数学知识。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1]。那么,教师应把科学创设和模拟生活情境的方法掌握到,如借助场景体验、做游戏、故事讲解等方式带领学生置身于生活化场景中,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元、角、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模拟到商店购物的情境: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另外两名学生扮演顾客,兩名学生分别要买5个、4个笔记本,笔记本的价格为2角,买5个笔记本的学生拿出1元钱顺利购买到5个笔记本;而另一名学生也拿出了1元钱,要买4个笔记本,此时“售货员”找给了这位学生2角钱。借助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场景,教师又运用数学知识对其展开了讲解,并设计了一些问题,学生表现地十分活跃,充分掌握到了数学知识。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指出:“数学教学即数学语言的教学。”相同的一节课,每一位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语言水平不一样。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抽象性和枯燥性较强,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若是教师缺乏超强的语言艺术是难以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对此,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个性心理倾向相结合,把数学语言生活化是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理解和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2]。
以“利息”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家里有一万元闲钱,但是在家里面放这么多现金我始终不放心,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帮老师处理好这些钱吗?”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此时在顺势给予学生引导:“存到银行安全性最高。在储蓄前,我向了解和储蓄相关的知识,你们谁可以为我介绍一下呢?”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现地十分积极。将“储蓄”的好处充分了解了后,学生又对“储蓄的相关事项”进行了介绍,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到了相关知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数学探究生活化
小学数学除了要把简单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借助动手、动脑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能力,给予学生帮助,让其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形成。
以“物体的体积”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身边的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体积的概念,然后借助认识体积,把物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来。教师借助教学模具,拿出四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把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来,然后对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计算。教师在给予学生指导,让其对模具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展开板书,借助这种探究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最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回家做和体积相关的实验。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在生活中把对体积的疑问提出来,同时借助讨论得到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加大学生思考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力度。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最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立足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拉近教学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从而让数学更加通俗、形象、生动,让学生不在感到数学离我们很遥远,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朱希军. 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 学周刊, 2017, 14(14):176-177.
[2] 于光定. 探析新时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 科学咨询, 2018(10):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