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核评估背景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

2019-09-10袁勇高波

新教育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袁勇 高波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文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相关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创业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拉开了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帷幕。其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下面主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一定的探析。

1、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1德育为先原则

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德,德育是教育整体的核心部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将德育融化于整个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1.2以生为本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压缩学时学分,重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创新性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3整体优化原则

在指导思想、培养目的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机制、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整体优化。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保证整个课程体系能够支撑全部毕业要求。以毕业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优化学时学分,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2、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2.1重构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专业的学科支撑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参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描述精准,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

2.2三减、三增、三优化

培养方案要按照“三减、三增、三优化”,即减总学时学分、减课程总门数、减核心主干课程门数,增通识教育、增实践能力培养、增创新训练,优化计划体系、优化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内容的总体要求进行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

2.3强化实践育人、强化双创育人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积极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毕业学分,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3.1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并非由一门门孤立的课程简单堆砌而成,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由若干门课程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集成性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明确各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规格。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创新教育环节组成,必修与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合理,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对应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3.2设置更为实用的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包括但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公共基础课,目前好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还主要局限于指令性课程的开设,由“两课”、外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体育等课程组成,一般能占到学分总数30%甚至更多,如何使公共课程摆脱单纯的国家规定,更好地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是人才培养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但也有一定的方向可寻。公共基础课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基础课体系的重构,减少指令性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数量,增加与专业能力相关的通识教育课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是重构教学模式,增加通识教育课的实践课时数、增强通识教育课的教学艺术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3.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育人效果。要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推进创新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的培养;鼓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并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 对于参加国际认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设置应符合相关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 的要求。

3.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课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和协同平台。

参考文献:

[1]罗三桂.专业教育評估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征分析_以土建类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111-114.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佳.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_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160-161.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