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分析
2019-09-10杨燕
杨燕
摘 要:本文主要以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作用,其次从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与理论渗透德育功能、通过著名作品渗透德育功能、通过课外教育渗透德育功能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方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渗透方式
高校的音乐教育往往是以大学作为教育空间,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基于审美内容开展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目标是借助音乐教育,促使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进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含有多种德育因素,包含的德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品质道德以及人生理想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需要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功能,而怎样巧妙的将德育功能渗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为新时期下每一个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作用
(一)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音乐教育具备的德育功能,一直被诸多思想家认同,音乐教育对人类的品质以及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把高层面发展的理性因素转变为直观的感性因素,促使人们全身心投入在某种境界中。此外,一些优秀音乐歌曲,包括《义勇军进行曲》以及《红旗颂》等,这些曲目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民族的热爱,促使学生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由此体现出德育功能可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
(二)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审美情趣作为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兴趣,作为审美层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反映出学生针对某些事物的选择方向以及审美方向。所以审美情趣在审美学习活动以及审美经验的积淀中存在促进作用。
有些音乐作品中含有较强的思想性以及情感,能够充当为大学生积极奋进的精神食粮。所以音乐教育中含有的德育功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方式
(一)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与理论渗透德育功能
针对大学生知识视野,一直存有着比较荒芜的土地,即音乐。大学生自身比较喜爱音乐,但是对音乐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了解线谱上存有的“豆芽”,所以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受。同时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基础理论,掌握乐曲中含有的语言,进一步了解音乐家想要阐述的思想情感。由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鉴赏能力得到提升,接受音乐教育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通过著名作品渗透德育功能
在音乐领域内,世界上著名的歌曲基于中、外层面扩展着学生学习视野,内化对音乐的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音乐文库中存有的典型作品,促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促使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以信心面对未来,抒发学生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三)通过课外教育渗透德育功能
要想巧妙的在音乐教育中引进德育功能,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上的教育效果,还要关注课外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适当的将音乐教育进行延伸和扩展,凸显德育功能的价值。其一,合唱队。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规模比较庞大的音乐合唱活动,结合德育内容针对性的选择合唱歌曲类型,确保合唱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歌唱兴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包括《长城谣》以及《牧歌》等,在合唱期间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含有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深深的感觉到积极的力量,感知音乐教育的美妙,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其二,校园歌手比赛。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部的歌手比赛活动,找到优秀类音乐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高校应该组织学生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歌曲进行演唱,包括我爱家乡、歌唱我的祖国等主题形式的歌曲,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另一方面扩展学生学习范围。此外,高校需要适当的给学生创设歌曲的机会,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创作歌曲,由此展现出创作音乐的个性化,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由此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功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具备较强的德育功能,既能够升华学生思想情操,还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所以高校教师需要将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借助课内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全方位的感染着学生、吸引着学生,促使学生深入的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健全学生思想人格,促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花,傅议萱,陈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美丽价值观渗透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No.571(04):64-65.
[2]王新学.关于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3):64-66+88.
[3]吕芳军.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J].神州,2018.
[4]付少巍.论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北方音乐,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