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字词的角度探究高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不同
2019-09-10亢怡
【摘要】: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课堂教学和考试考查的重要内容,文言文和白话文是相对来讲的。本文主要基于字词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探究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学上的不同,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考查形式,由此延伸到课内教学。对比两者间的不同,希望可以更好的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 白话文 字词 教学不同
文言文和白话文共同构成了高中语文课本的主要内容。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书面化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艰涩枯燥的特点。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来说,以现代汉语的口语为基础。白话文和文言文通过延续和发展的出一种文体——现代文,通常就是我们书本中的语言,它既能够让大家理解,又具备一些书面语言的气息,所以现代文阅读成为了语文科目的考察重点。这篇文章的白话文主要是指经过发展过后形成的现代文。在现代文阅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就可以大致理解其中的情感。基于对字词的教学,由于两种文体的目标要求有所不一样,所以对字词的教学侧重也有所不同,本文大致从三个角度来探究其不同点。
一、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 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1】根据课标要求,对于文言文的字词的教学主要以文言实词和虚词为主。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教学中常见有词类活用、常见文言文通假字以及实词古今异义等几种形式。
在现代文阅读中,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可见,在高中阶段对于现代文的字词的要求主要是基于文本而进行的,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越是深刻,那么对于字词的理解也就不需要刻意识认了。这不仅是从高中阶段的学情考虑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文言文的教学有所差别。
二、教学模式
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一般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法比较多,有时为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会要求学生上台讲授。基于文体的缘故,能够真正落实到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其他教学方法很少,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阙秦以利晋”时,教师通常这样来讲解:“阙是侵损,削减的意思,利是使......有利的意思,全句是说削弱秦国而对晋国有利。”文言文教学一般采取的模式都是会先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然后再说明其中的词类活用形式或文言句式,最后统一翻译。几乎所有的教学形式都是这种惯常的模式,经常会让学生们听着有些乏味。但文言文中的字词是理解文言的基础,所以为了更好的延续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字词的详细解释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现代文的课文中,由于学生已经在小学初中阶段,积累够一定的词汇量,所以通读现代文没有困难。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多样化,对于字词的解释,不再单独做特殊讲解,而是先让同学们在导学案中,自己去完成字音字形的理解,再在课堂中由教师带领放入文本的语境中去理解。基于现代文中的不同文体的划分,有快速浏览阅读、概括全文、分析文本细节等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字词的探究。比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导学案通常会出现两种类型的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毛骨悚然 和煦等2、解释词语:婆娑 噩梦等。这些题目的形式根据不同老师设计的导学案有不同的出题方式,但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积累字词,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所以总体来说,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对于字词的讲解形式上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三、考试要求与教学启示
在全国高考试卷中对于文言文字词的考查的范围也是都非常广的,在2018年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当中,除了第10题的文言断句题没有直接的考查的文言字词的含义,其余三题或多或少都是基于对字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考查的。比如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题目;考查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最为直接的对于文言字词的考查是第13题:翻译文言句为现代汉语。可见在高考中,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考试内容,在课内教学中,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需要理解把握课内文本中的文言字词含义,还需要一定的课外文言阅读量,从而更好的应对考试中对文言文的考查。
在高考全国卷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分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共三篇。其中每一篇都没有对于字词直接的考查,而阅读的难度主要体现在,阅读文本中会出现一些抽象的名词或概念,进而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理解、把握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对人物形象的品析、对情感的分析。所以在课内教学中,贯穿词汇,加深字词中的情感理解,将其带入到对文本的感知中,侧重点应该注重以文本的整体把握为主,加深对不同文体的题型对接,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应对考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亢怡(199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单位:五邑大学文学院,2018級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