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好“放管服”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2019-09-10郑凯平
郑凯平
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翻看这份报告,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它承袭了2018年底改革开放四十年庆祝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精神主旨,两万亿减税降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就业、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大病医疗等等,均有数字化的工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可谓诚意满满。
让笔者感受强烈的还不仅如此。除上述内容,报告还提出做好2019年的工作,要注重把握好国内和国际、稳增长和防风险、政府和市场三对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这一方面,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活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要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国家层面重在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地方政府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
关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曾多次出现于中央会议和文件中,并不是新内容,但笔者认为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时间点,强调这对关系,并作出一系列部署自有其重大意义。
放眼世界各国以及中国的实践,我们能看到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政府。古今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国之初,我国通过公私合营将工厂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力量在资源配置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一个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多少、销售给谁、工厂内部如何分配,都由政府说了算,这种体制机制造成资源错配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极其滞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开始探索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体制机制,我们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或全会的提法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脉络。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论断将我们国家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一是将市场的作用从原来的“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意味着未来将更加倚重市场的力量,给市场松绑;二是注重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统筹兼顾、协调运用,让该由市场决定的归市场,该由政府做的政府务必做好。
那么市场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是我们必须要厘清的两大问题。
在笔者看来,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判断、自主决定;二是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价格形成机制要以市场竞争为主,使价格充分反映资源供求状况;三是市场体系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现代市场体系让企业自主经营、公开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四是完善的市场秩序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保障,政府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相对应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则应表现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等等。
这里必须强调,以上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发挥是一种理想状态,实践中往往出现偏差。对于市场来讲,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包括宏观环境、法律体系、竞争规则、社会保障等,这些条件无法依靠市场自身的作用形成,当这些条件缺失或不充分、不健全时,就会出现束缚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秩序混乱、违背价值规律等问题,市场的作用表现为低效无效甚至失灵。对于政府来讲,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是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没有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管到位。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大的方向是逐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多的依靠市场发挥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既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同时又坚持了党的领导、发挥了政府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但也要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在法律体系、诚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这个客观现实下,我们既要依靠市场去做事情,又不能一股脑儿地全推给市场,不能不管不问,放任市场自由发挥,这个时候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近两年,中央提出推进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单讲就是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笔者认为是说到了政府应当发挥作用的关键点、要紧处。简政放权,就是政府下放权力,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转而让市场配置资源;加强监管,就是政府要强化市场规范,或者是运用规范的、有效的市场调节和管理经济;优化服务,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创新等方面。
事实上,产权市场就是政府“放管服”的成功案例。政府部门放弃对国有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的直接配置权,通过授予产权市场相关交易资质,发挥市场的力量开展信息披露、市场推介、交易撮合、资金结算,为相关资源找到最优的交易对手方、寻找公允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线上和线下的多种措施,加强对产权市场的监管,同时给予产权市场在政策指导、营商环境、业务交流等方面的相关服务,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如今的中国产权市场,承担着企业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实物资产转让、房屋出租、企业采购等多种职能,在助力资产保值增值、促进资产交易规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成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革目标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时,没有不加甄别,没有枉顾法律体系、诚信体系等市场整体环境的不完善,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任一“市场”形态,而是选择像产权市场这样规范、高效的市场作为操盘方,既下放了权力,有了市场抓手,又能保证资源配置的规范和高效,真正做到了政府该做的,使市场发挥其该发挥的。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都要求我们继续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上下功夫。简单来讲,就是既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又要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真正做到下放更多权力、形成更强监管、提供更优服务;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统筹发挥好,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新時代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北京产权交易所推出的财经时事评论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