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9-09-10李春苗
李春苗
摘 要:初中数学课堂亟待改变,本文简要论述了几种初中数学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包括信息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生有效教学;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设置创新练习,延续学习深度;合作互动学习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相信对于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先行组织者;生活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片面参与”,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没能掌握老师讲授多遍的知识、方法而苦恼。如何让学生整个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成为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是关系的存在,学习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动能动性,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信息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初中数学课堂告别了旧世纪,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新世纪。对于丰富初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的加持下,能够使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有理数”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插入图片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做好课前导入。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引入关于“有理数”概念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关于有理数的相关知识,这样便为之后的教学扫清了障碍;之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组数字,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数字进行分类:8,—8,0,2/3……让学生将其分为正数、负数,并说出分类依据。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还能促使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基础上进行教学,师生之间会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会得到极大的增强,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生有效教学
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
“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这里的了解不仅包括已有的知识、技能,还包括识别、联系、比较、建构等学习方法和能力。所以说,影响学生学习主要因素是学生有没有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点。
在因式分解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把握先行组织者中的两个可以作為知识生长点的知识结构:一是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分解质因数,它们名称相近,都可以是“顾名思义”的。在这个生长点上进行导入,渗透了类比这一数学思想,可以通过类比顺利地掌握新的知识。
其二是因式分解作为整式乘法互逆的代数变形。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学完一些知识以后总希望把它与其它知识联系起来,学完了一些运算以后总是要考虑它的逆运算或逆向变形是怎么样的。我们在这里,可以从复习整式乘法着手,从变形前后的代数式的结构特点,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质上的联系与区别,从互逆变形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整式乘法来检验因式分解的正确与否。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运用能够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的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运用,温故知新。通过预习先行组织者,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先备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达到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大致统一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数学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产生的由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如,“平方根”这节课,通过ppt演示:如何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引入课题,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有“角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时,从国旗上的五角星自然过渡到五个角的计算,再引出课题。始终紧扣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共情,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
四、设置创新练习,延续学习深度
练习是数学新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新课的教学不应该随着知识讲授的完成而结束,我们还要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比如,在教学完“平行线”的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线段AB平行于线段CD,有一点P既和点A相连,也与点C相连。点P在平面上的移动,造成了四种图形状态的变化。请学生分别就这四种情况对其中的∠P与∠A和∠C的关系进行分析。
同以往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图形的情况相比,这种练习形式新颖了许多。在变化的图形当中把握不变的平行关系,让学生们得以更加灵活、深入地感悟平行线相关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收获。一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知识点方面的薄弱之处;二来,课后练习还能够起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作互动学习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独立钻研的精神固然可贵,但积极合作、相互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学习小组、“1+1”等多种形式。但我们认为,合作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合作应随时进行,课外小组等学习社团只是对课内学习的一种补充。课内合作是解决课内即时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课内出现的问题必须即时解决,有时第一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往往只需要一点点的时间,而积累到课后就会“积重难返”了。同桌同学的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个体差异,我们课堂不可能大家“齐步走”,一不小心的走神、一时的思维障碍,都有可能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有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掉队”,就有如赶公交车,当发现公交车已开走,就拼命追赶,而忽略后面来的车,导致后面来的车而又没赶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如果在某一环节没弄清,而教学进程已进入下一环节时,要舍得放弃,暂时放弃前一环节,抓住下一环节,再在课后弥补“放弃”的环节。同时,我们又引导学生利用同桌的互助,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调整或停顿的瞬间及时解决出现的困难。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固守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韬.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
[2]郑沥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讨[J].理科考试研究.2017(10).
[3]李志红.浅谈构建精彩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