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2019-09-10崔昆
崔昆
摘 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是现阶段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从形式上看是结构优化和动力机制的转变问题,实则却是制度变革问题。本文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三个方面分析了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切实路径。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的10%以上降至7%以下。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能否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结构优化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能否跨越这个“陷阱””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一、当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速增长阶段,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初期至中期,伴随资本积累的加速,劳动力由落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形成“结构性加速”过程。在工业化中后期,尤其是后工业化时期,随着劳动力由工业部门转向第三产业部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下降,将导致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形成“结构性减速”过程。随着要素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由“加速”阶段向“减速”阶段转换。而一味地强调“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会加大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
同时,传统发展方式形成的结构矛盾难以为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存在明显的“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扩张、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缺失。这种模式在过去支撑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重要的结构性缺陷和矛盾,使得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贸易条件恶化、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甚至是难以为继。推进结构调整是当前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二、当前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口结构与质量的变化对消费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生代市民和农民工可能会使全社会消费倾向逐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上一代农民工平均寄回带回老家的金额为8218元,占外出从业总收入的51.1%,而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寄回带回的金额为5564元,占外出从业总收入的37.2%。新生代农民工在外的平均消费倾向会更高一些。在消费结构上,新生代农民工也正在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和发展型。与此同时, 201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趋势。由于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也将对社会消费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2、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土地价格连续多年呈攀升态势。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驱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这必然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同时相3、地区发展遭遇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全面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等,东部地区过去那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以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当前东部沿海许多地区正在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中西部内陆地区也面临着承接东部地区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
4、更加公平是收入结构调整的方向。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加剧了消费-储蓄结构的失衡,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较大,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更有物质基础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经济层面讲,就是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然,这正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在几十年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政府主导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比如:政府主导投资和产业发展不仅不利于提高效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而且有时还会导致产业和投资发展中的腐败。当前,要突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新条件下,最关键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
1、经济下行过程中政府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市场主导发挥作用。经济下行,政府为稳增长就会增加投资,这种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方面,并且提高了利率和劳动力成本,政府的公共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而这些基础设施又与制造业相关,所以政府稳增长的压力与调整结构之间是冲突的,调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化。在原有格局下,实现短期增长是可以的,却不能解决结构、产业升级及创新问题。在既有利益、沉没成本和制度刚性的作用下,投资某个产业的最初决策可能会将未来的投资也导向这个产业,即便这不是对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此外,在政府主导的体制下,资源配置的自我纠错机制、风险分散机制等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我国结构调整难以进行的根本原因。
2、产能过剩与政府调控局限性存在矛盾,需要加强市场主导。政府及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由于是软预算约束,一般不能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去运行,这表现为:一是我国要素市场的价格基本上还被政府控制,在没有有效价格的调解下,经济结构如何优化?政府及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与要素价格放开是冲突的。二是在市场结构的经济主体中,政府和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市场的调节功能会大打折扣。经济增速下行应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但政府的“作为”可能会延续这种调整时期,去产能化、去杠杆、去泡沫、去污染中的困境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国要真正实现结构的调整就必须弱化政府主导的职能。
3、经济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市场机制能够调动创新活力。创新能力的缺失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級。后发优势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在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开始发展经济与先进国家存在技术上的差距,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成为技术进步的首选,如果在采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不注重创新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有可能形成路径依赖。这些年来,我国注重引进技术,但吸收再创新不够。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我国竞争的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创业、创新上,而放在再分配、切蛋糕上。我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后发优势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在政府主导投资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数量的竞争,而很少出现创新、技术及创新产品的竞争。因为创新竞争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它是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后发优势的短期可能是优势,但长期看,若没有相应的改革,这种后发优势就会转变成劣势。
4、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可能有利于某类产业发展,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和优化,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主导的增长适应性效率低,其实,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主要与政府行为有关。我国制造业占世界的25%,但服务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主导的增长和产业发展可能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但不利于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构失衡?一是服务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比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要高。二是政府投资偏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这些投资能立竿见影显示政绩。三是政府管制多,我国第三产业许多领域有管制,许多领域民间资本不能进入。所以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制度环境、政府偏好及政府管制过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