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即时性新闻

2019-09-10秦宗杰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5期

秦宗杰

摘要:由于新兴媒介技术的赋能,即时性新闻在信息供给中显示出极强的传播优势,也极大满足了受众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但即时性新闻的轻、短、快、浅的文本特征,也意味着它对深层次新闻价值的放弃,从而导致了新闻的结构性意义的缺失。即时性新闻的强势传播,对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价值抉择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媒介技术 即时性新闻  结构性意义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兴信息技术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对网民日常生活渗透日益加深,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征满足了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信息需求,网络已成为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1]在互联网上,新闻发布的速度快以秒计,各方力量都在全力争当“最先发布者”。尤其借助最新的媒介技术,新闻的发布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快,这样就导致了即时性新闻的海量生产。但是即时性新闻的大量出现却是以牺牲新闻揭示社会本质之特征——结构性意义——为代价的。

一、即时性新闻

(一)即时性新闻的概念

所谓即时,即当下,立即之意。在新闻传播学框架下,它指向那种与新闻事件同步的、力求达到“微时差”或“无时差”的新闻报道。即时性新闻的出现和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借力新技术,新闻报道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新闻信息传播至互联网广而告之。更有甚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技术可以不经人的批准,就可以自动生产信息而广泛传播,如中国地震台网与今日头条展开合作,可以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即时地自动推送地震信息。

(二)即时性新闻的特点和媒介表现形式

在当下,即时性新闻的特点在发布速度上主要表现为快;在文本上体现为简洁凝练、“5W”要素突出;就发布的主体而言,以媒体机构官方发布为主;就效果而言,它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即时性新闻的媒介表现形式(发布端)目前主要为两微一端,即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以及新闻客户端,其中微博在即时性新闻的发布上表现更为突出。

二、结构性意義

(一)新闻结构性意义的内涵

古人云:连结构架,以成房屋。一般认为,结构指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深层关系。结构的概念应用到新闻报道领域,则是指新闻报道具有揭示人类所处社会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子系统的变化对于社会整体系统影响的功能。新闻真实的三个层面(具体真实、宏观真实、本质真实)中,最高层面就是新闻能够揭示出事实背后的原因和事件发生的趋势。

(二)新闻需要结构性意义

1.传受双方都需要结构性意义。新闻的功能是提供信息,沟通情况。新闻的使命是报道信息,人类所处的社会每天都会发生非常多的事情,按照目前媒体所掌握的技术、资金、人力,是没有办法“有闻必录”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没有全都报道的必要[2];另一方面,在读者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对周围的大事小情全都了然于心。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社会现象的层出不穷、无限复杂与新闻报道的资源有限、读者的精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依据新闻报道者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在万千的事件中挑选有结构性意义的事件,完成新闻报道。

2.结构性意义的实现是探索社会的本质的重要途径。新闻追求社会的本真和现象之下的本质。普利策曾经说过,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那么,新闻记者则是这艘船的瞭望者。[3]毫无疑问,要想发挥社会瞭望的作用,新闻就应该是真实的,否则就会起到对社会和公众产生误导,使社会这艘大船面临“惊涛骇浪”。新闻报道者们将一桩桩事件转化为新闻报道,如果在具体的事件中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在理想的状态下,将之“原型”呈现在报道中,那么,可谓实现了具体的真实。[4]但是,具体事件的报道对于人们产生的作用可以想像:人们出于猎奇的心态,浏览各地新发生的事实,当信息的洪流冲过之后,人们的心中空空如也,他们既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些信息,也不知道这些信息对自己产生什么作用。简言之,这些新闻报道传达社会的本质的目的失败了。在这时,一件件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即结构性意义的表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结构性意义表达具体可以表现为:这些新闻是属于偶然还是必然,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人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在新闻报道中,社会的本质是通过揭示新闻背后的结构性意义而得到彰显,并为人们所认识。只有结构性意义得到实现,新闻才会产生传达社会本质的功能。否则,新闻报道就只沦为了一个一个碎片性的事件重述。

3.结构性意义的需要是新闻报道者生存的立足点。在如今新媒介技术发展程度上,技术自身还难以呈现一篇有深度、有结构性意义的报道。像新华社的新闻智能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和腾讯的机器新闻写作系统“Dreamwriter”,目前的写作范围大多集中在事实要素凸显的体育和财经等领域,写作对象的层次较为微观。对于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社会事件和现象则较少涉及,这是技术新闻写作系统的短板。[5]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天,已经十分庞大和复杂,每个人每天所面对的事件也绝不仅仅停留在琐细的小事上,而是要通过新闻信息背后的结构性意义来把握社会。对于结构性意义的彰显,有经验的人类写作者可以依靠人脑轻松办到,但这些技术写作系统却难以达到。因此,“生物人”的新闻报道者就有了存在的依据和和立足的支点。

4.结构性意义的实现是“后人窥今”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新闻报道作品既是对新闻事件的描画,也是对时代精神风尚的文字化表达,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新闻报道作品实现了结构性意义,在总体上就能反映出一个时代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时代性格,为后人研究今人的思想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资料。从这些文字或者其他形式的新闻报道作品中,后人可以从中窥见今天新闻报道的方式、语言风格、价值取向,依据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继承或批判今人的新闻报道行为,为其所处的社会提供意见、贡献智慧。可以说,新闻报道作品的思想性和历史性是建立在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性意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些空洞的新闻作品就会蒙灰在历史的烟尘之下,成为一堆无用之物。

三、即时性新闻的兴起及对结构性意义的背离

(一)即时性新闻兴起之因

即时性新闻的强势兴起与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也与人类的信息需求有关,同时新闻本体的内在规律也在发生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在技术上,人们即时报道新闻事件和接收新闻有了新的可能。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念似乎在今天更能得到深刻的体会[6]:通过通讯社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机构分支,埃塞俄比亚空难的消息可以在十分钟之内传遍全球,让整个世界的心为之牵系,世界杯决赛结果的信息也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呈现在全球球迷的手机屏幕上;第二,好奇求新心理是人类人格的特征之一,人们乐于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第三,新闻是反映最近社会变动的,新闻本体的新鲜之诉求也一直在推动着即时性新闻的出现,从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到如今的“秒速播报”,可以说,新闻发布的速度是遵循着“快”这一内在本质的逻辑的。

(二)即时性新闻对结构性意义的背离

即时性新闻的兴起,背后固然有其技术逻辑和主观需求,但是这种新闻的出现与恣肆却伤害了新闻中结构性意义的实现。在新闻追求表达对社会本真的认识方面,这实在是一个倒退。

从新闻报道作品的文本角度出发来看,即时性新闻简洁凝练,“5w”要素突出。在形式上这些新闻是相同的,总体看来千篇一律,颇有些文化工业的意味,[7]在“5w”的厚土下,丧失了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即使这些报道大多出自人之手;而现在许多即时性新闻是由智能机器采写系统生产的,这就更加凸显了作品内容的工业化成分,长久以往,新闻报道作品的形式也容易异化。此外,结构性意义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数量的文字来承载的,所以即时性新闻的结构性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从作品的发布者角度出发来看,新技术不仅让专业新闻报道人员“插上了翅膀”,同时也赋予了普通百姓报道新闻权利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新闻发布领域的生态就受到影響,专业媒体人员和普通公众共同执掌着社会新闻的报道权,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一线的自媒体人更是掌握了独家的新闻。但是,自媒体人报道新闻的动机复杂、且没有持续报道的经济动力,出于这些原因,他们的报道作品质量经常不高,并受到不少人的批评。更不必说在新闻真实性上,自媒体经常出现的虚假报道。由此看来,在依靠专业媒体人员和普通百姓共同参与的即时性新闻作品中,结构性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从作品发布的速度角度出发来看,减少新近发生的事件与新闻报道发布之间的时间差,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撰写新闻作品的运筹与思考时间。从认识论的规律来看,人对于事物的了解程度是逐渐加深的,遵循着由现象到本质,片面到整体的认识趋势。而且,认识的过程也需要时间。新闻报道作品结构性意义的实现离不开思想上的认真打磨和仔细推敲的。而即时性新闻以“快”为价值取向,在此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性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四、即时性新闻的价值归宿

作为新媒介技术产物的即时性新闻,在结构性意义的实践上,已经走到了新闻揭示社会本质之使命的反面,对新闻的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是,我们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决这一新生事物的存在,即时性新闻的出现以及盛行,不但在技术上是符合其逻辑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符合人的某些特定需求的。

结构性意义的实现固然重要,但是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使人应接不暇,而且每个事件也并不一定具有结构性意义的潜质,所以在实践操作中不必对每个事件“大动干戈”。这样做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现代社会变化速度之快,处于时代迭代中的普通人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他们用这些信息把握周身环境,获取生存保障。面对这一形势,新闻报道者就应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送至受众面前,供受众决策。有些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地震信息,在地震发生与报道发出之间的时间差越短越好,与这一信息有切身关联的人们就可以及时采取规避措施,降低伤亡。有些信息则是与社会大多数成员无关的,所以,只需要把最简练的消息呈现出来就可以。对于与信息相关联的特定少数群体,在看到这些简练消息之后,他们可以“继续深挖”,以获得全方位立体的认识。

五、结  语

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新技术产物的即时性新闻也渐呈燎原之势,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即时性新闻的强势崛起。既不应是简单的扼杀,也不应是狂热的追捧,而是在理性地思考之后,让它为新闻报道工作服务。并且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新媒介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的阶段,新闻报道工作还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对此应该采取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新事物,让技术更好地为新闻报道工作服务。但大量生产即时性新闻的同时,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价值抉择不应忽视对结构性意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CNNIC: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J/OL].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51-156.

[3]黄月琴.作为象征资源的普利策新闻奖: 网络“凝视”与话语实践[J].现代传播,2016(6):44-48.

[4]杨保军.试析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含义[J].阴山学刊,2005(6):5-12.

[5]李彪,刘泽溪.聚合与重塑:2018年我国智能媒体发展观察[J].出版广角,2019(2):29-32.

[6]纪莉.论麦克卢汉传播观念的“技术乌托邦主义”——理解麦克卢汉的新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38-44+93-94.

[7]李雅洁.文化工业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J].新闻爱好者,2009(10):40-41.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