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策略
2019-09-10邓光锋
邓光锋
摘 要: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初中阶段,他们处于青春期,正是思想叛逆的时候,思维灵活,且自我控制能力太差,日常生活中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易受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很容易脱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初中阶段,道德品质与法律法治的教育十分重要,要培養学生做一名文明、和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策略
根据调查数据会发现,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他们行事冲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其犯罪类型也较多,其中暴力问题最为严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学习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宣传法律等等。根据上述的调查说明,在社会主义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政治、文化的观念的保障。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须要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与探讨,制定适当可行的教育目标和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
一、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教师在给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地增添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信念,能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亲身经历社会生活。这个类型的教育也受到了初中生的欢迎和喜爱。针对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思想观念。定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领悟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
例如,在初中每天早晨跑操的时候,间接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感受到军人的不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先烈的抗战圣地,了解革命时期的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提前的了解社会现象,以免将来踏入社会,面临巨大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同时还能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社会知识。
二、培养学生道德法制观念
初中思想道德方面的课程规定,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教育这四个方面。要想让学生能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水平,就必须全方面的将四个基本课程内容都授予学生,不得随意篡改学校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教授违反校纪校规,触碰道德底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会严重影响教育的风气。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学校没有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行为加以严格管制。所以校长和教师队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有组织的接受相关的思想方面的教育,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定期前往一些高校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这一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重视,在另一方面,这是要创建一个有趣、高效的政治课,使学生不会因为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而放弃政治。定期开展一些与政治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掌握一定的道德法治知识。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考试试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社会现象等全方面地考查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三、创建浓厚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要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氛围当中,就必须让学生有自己独立学习意识,而要唤醒这一条件就必须考验老师的课堂临场能力了。中学时期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生自制力差,好奇心强烈,学习时心里压力很大,教师要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处处留心观察中学生的心理动向,要从中学生的心里变化开展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自愿地去学习,而非以往的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不了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进行简单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时候一些法治方面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教育局相关部门、社会各个部门相联系,建立一个道德法治新组织。通过该组织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网,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授予学生社会上积极的思想和现象,将学生融入社会。现在的初中生中有享乐主义的思想。
教师在课上,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社会上有关道德楷模的英雄事迹。同时,也让学生们自己对这些事迹的英雄人物进行评价,还有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可以拿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或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英雄楷模来学校演讲,言传身教更有影响力。教师要洞悉生活中的小知识以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将索然无味的课本内容转化为活泼有趣的日常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是一个持续和全面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部门、教育部、学校、教师、学生一起努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法治的体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学生道德法治的策略,包括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巩固学生的政治知识,并自身体验社会;同时在授课的时候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最后,要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彩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渗透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8):61-62.
[2]王瑞秀.加强中学生道德、法制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122-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