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初中生积极人格培育策略
2019-09-10杨丽佳
杨丽佳
摘要:本文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人格的内涵,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积极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代初中生人格缺失现状,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初中生积极人格培育策略。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理想教育的实现是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中学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初中生积极人格培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积极人格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21621
一、引言
目前,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初中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也带来了困惑和失落。今天,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人格理论为少年期中学生个性的建构和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20世纪50、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重视个体积极的心理活动并认为,积极的个性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掌握和运用人的积极特征,发现和培养积极的人格,让个人优秀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特征渗透到整个生活空间。这将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加强初中教育。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生理、心理的变化,应对社会的剧烈变化,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和积极人格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一门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科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将以塞利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并采用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快乐,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素质,关注人的健康,快乐,和谐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任何事物成功的基本要素。这些精神资产包括乐观,专注,毅力,诚实,勇气,诚意,勤奋和许多其他特征。
三、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积极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改变。因此,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处于困惑阶段。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发现或塑造积极的人格,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十分有益。同时,积极的个性可以帮助这些初中生應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挫折,应对挑战,找到好的人生一面,更好地享受生活。对那些学生来说,积极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消极和颓废的思想也可以被消除,这意味着初中生能够充满信心地应付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当代初中生人格缺失现状
青春期的初中生会有一些特征,如反叛和不服从纪律,他们会故意抵触或抵抗成年人,情绪稳定性维度在青春期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情绪变化, 这种联系在青春期早期最为明显。在人格中的各种缺失,又使得他们在这个阶段自我同一感和角色的混乱,往往找不到生活的目的而产生困惑。
1.信仰缺失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取向混乱不明,造成了青少年的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不但给初中生带来了精神的痛苦、生命意义的失落,还造成他们价值观的迷茫以及灵魂的空虚。青少年信仰缺失表现为个人信仰以及社会信仰缺失。一方面,青少年个人信仰缺失主要表现为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学习和生活抱着无所谓、无兴趣、无意义的态度。
2.道德品质缺失
近年来,各种媒体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缺失导致人格缺失的报道比比皆是。许多智力商数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由于道德素质低而走上了犯罪之路。有些青少年以利己标准评价自己,以集体主义价值标准评判他人。诚实守信问题是目前初中生道德行为缺失的主要表现之一。
3.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我控制是理解自我和人格的本质和功能的关键,也是理解人格和适应的核心概念。低控型和过度控制型都属于非适应型人格类型,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过度控制型人格的学生可能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过度控制,其自我控制的灵活性较弱,存在情绪敏感、焦虑、强迫和退缩行为等内在问题。低控型的初中生做事易冲动任性,易从事冒险行为,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在意自身的权益,面对诱惑缺乏抵制。因此,该人格类型的青少年会出现攻击性、违规行为、缺乏坚持性、学业不良以及拖延行为等外在问题。
五、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初中生积极人格培育策略
1、重视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让初中生学会积极认知和乐观态度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渗透是21世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已成为培养积极人格的重要策略之一。课堂教学活动是初中生知识汲取、能力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环境。我们不仅要在数理化学科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在语文和艺术等学科中,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友善、宽容、正直,审美、希望、信念等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中,要教会学生在容易遇到挫折与沮丧的情况下,时刻保持积极思考与乐观的态度,这是积极人格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正如凯瑟琳·马格温( Kathleen McGowan)认为的:人如果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生活也相对会变得容易许多。
因此,除了传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学校教育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习惯形成,使他们学会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应对方法,而不是被消极情绪所操纵。帮助学生学会不将事件放大而失去信心,这样能使他们更容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败与挑战,也更能拥有快乐的人生。乐观主义强调运用合理的方法解释生活事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感,并提高适应性反应。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是改变人们对生活事件的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主张采取一种“弹性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事物而让自己受惠。这种态度能让我们分辨所有情况的正面效应,以及抉择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弹性乐观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学校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压力情境下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自我恢复,积极应对并在适当的时候寻求社会支持,这样他们会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所以,要让初中生认识到彻底击败我们的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信念。
2、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积极体验的策略积极人格源于学生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它是由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知和触摸形成的。初中生的情感丰富而热烈、复杂而深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虽迅速发展,但非常需要有丰富而具体的直观经验来支持。因此对初中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心流(Flow),感悟和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流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感觉,一种完全投入情境,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并且过滤外在不必要感受的内在心理状态。当个体心流被激发时会增进在许多方面的成长,例如增加沟通能力、探索行为、增进学习、正向的情感等,这种心流经验有助于积极人格养成。同时,积极心理学家将幸福体验分为三种成分:愉悦感,包含三类积极情绪,即指向过去的积极情绪如满足、坦荡、自豪等,指向未来的积极情绪,如乐观、希望、信念等,指向现在的积极情绪,如此时此刻的快乐体验;参与感,是指对一切生活事件的高度投入以及因此萌生的内心充盈的积极情感; 意义感,是指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结,精神自我得以延展升华的积极情感。
总之,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初中生进行积极人格培养,可以组织团体活动和其他活动,如团体心理训练和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游戏、小品、辩论等;也可以组织各种文体竞赛和表演,如球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才艺表演,如歌唱、舞蹈等;学校可以通過班会和社团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如坚持不懈,勇气,自信,理智,不半途而废或怯场。
3、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初中生积极人格塑造的策略
为了有效塑造初中生的积极人格,学校必须对全体成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家庭和社区,全面提高和发展初中生积极人格品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的一个多元网络教育模式。多元网络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开展积极人格塑造的多种途径,如学科渗透、班会和社团活动、校外的社会考察和公益活动等途径。因此,学校必须利用一切有益于初中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可用资源,如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构建初中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园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引导与教育功能;学校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校双方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问题达成共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同时,学校应定期面向家长和社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可以联合家庭和社区开展对初中生有益的活动,例如,外出、社会调查、社会福利活动等,家长和孩子也可以开展角色交流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或解决问题,以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培养孩子的积极个性。
六、总结
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身边人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理想教育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大学或社会形成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初中生理想教育的实现是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需要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和学生等共同参与。在经济全球化、通信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初中生的理想教育,是中学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6,(31):67.
[2]桑金英,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团体辅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林红妍,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