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黄莺
黄莺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的化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思维双向发展,为了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本文笔者对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理念;生活情境;生活现象;生活作业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初步形成化学思维的关键期,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还未完全抽象化,面对化学概念等知识,常常产生思维障碍,进而对化学学科产生陌生感,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引入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背景下的化學知识,这样不仅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本文笔者以初中化学作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剖析生活现象、设计生活作业”三个方面对生活化理念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恰恰能够运用学生的这一经验特点,将生活化理念渗入到化学教学活动中,这一理念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契合,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融入到熟悉的情境中,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将化学知识灵活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笔者在进行“爱护水资源”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情况,并能够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以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展示我国各地区的人均水量图,给学生内在情感冲击,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于是提出:“同学们,结合自己家用水情况,说一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踊跃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洗蔬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等等,因此,通过生活情境,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加强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体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剖析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化学规律
化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发现蕴含着化学规律的生活现象,但从未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拓者,应多留意生活现象,并将其作为资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活现象,领悟到化学知识的特性,从而潜在地培养其化学应用意识。
笔者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燃烧概念和条件,首先以生活现象作为教学导入,提出:“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燃烧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提出:“棉花容易被燃烧,但钢铁不容易燃烧”,有些学生说出:“物质燃烧时,都被曝光在空气中,可能需要一定的氧气”,有些学生说出:“棉花比木头更容易点燃”,于是引出“物质可燃性、充足的氧气、着火点”三个燃烧条件,学生对这三个燃烧条件具有初步的表象认识,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展开了相关的实验探究。因此,通过这一生活现象,不仅让学生回忆起了燃烧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够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活动提供基础依据,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三、设计生活作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作业作为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目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以机械性的记忆和题海式的作业作为唯一的依据,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理解的程度上,这与素质教育观严重不符,因此,教师应设计生活作业,使学生体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笔者在进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后,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的金属,考虑到学生对金属的认识仅存在于理性的认识层面上,于是设计生活作业,让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金属制品,并将其记录,再实际调查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情况,通过生活化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废旧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还转变了枯燥乏味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建立了“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社会意识,此外,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并对今后化学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生活化理念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方式,它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感性意识,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地融入熟悉的场景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其剖析,并探索隐藏其中的化学规律,此外,教师也需要设计生活化作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而使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琴.论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7(35):32-32.
[2]姚占军.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好家长,2018(84):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