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现状与对策
2019-09-10蒋红信
蒋红信
摘 要:高中班主任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惩戒教育方式,既要看到惩戒教育所表现出的弊端,又要看到惩戒教育在高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惩戒教育在高中教育工作中的现状与班主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合理应用惩戒教育的对策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惩戒教育;现状;对策
谈及惩戒教育许多班主任教师都谈虎色变,因为教育改革的推进大部分教师、家长与学生对惩戒教育的认知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认为惩戒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高中班主任教师应该针对高中教育工作中惩戒教育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看到惩戒教育暴露出的弊端,并积极地探索应用对策发挥出惩戒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的有效作用。
一、高中惩戒教育现状
在当今的高中教育工作中,惩戒教育所发挥的教育效能十分低下,一方面是由于高中班主任教师在制定惩戒制度、应用惩戒措施时难以有效地把握惩戒的分寸,常常出现高中班主任教师过度地使用惩戒措施,使学生在严厉的惩戒制度下个性被极度压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或是班主任教师在运用惩戒措施时过于慎重,惩戒制度之于学生而言不痛不痒,导致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两种极端的教育现象。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在接受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对惩戒措施表现出的抵触情绪极为严重,对教师所采用的惩戒措施产生抗拒反应。高中班主任教师在惩戒制度制定时缺少对高中学生心理的理性分析,学生在接受惩戒时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很难考虑到教师采取惩戒措施的目的;且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措施实施往往是强制性的,在强硬的惩戒手段下容易触发高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惩戒措施的实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应。这两种现状的产生究其根本都是由于高中班主任教师与学生对惩戒教育的认识较为不足,且在惩戒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缺少沟通造成的,笔者认为,班主任教师在高中教育工作中应该寻求合理地应用惩戒教育的对策,充分地发挥出惩戒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高中惩戒教育应用对策
(一)明确教师惩戒目的
班主任教师在高中教育工作中实施惩戒教育,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对惩戒教育的认知,看到惩戒教育实行不当所产生的后果,明确在班级中应用惩戒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教师应该认识到,惩戒教育的教育实质是通过惩戒手段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在惩戒后改正错误。根据这一教育目的,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措施时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在惩戒过程中做到点到为止,保障惩戒教育有所分寸,发挥出其良好的矫正作用。
笔者在高中的教育工作中认识到,惩戒教育方式作为外在客观的教育手段,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矫正的过程中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所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笔者常常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惩戒,以求通过惩戒让高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错误,让学生在惩戒的过程中进行对自己的审视。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后,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听取学生在惩戒过程中所做的反思,确保学生确实地在惩戒教育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通过惩戒加深记忆,树立改正错误意识的目的。
(二)师生共商惩戒制度
师生共商惩戒制度是使高中学生可以切实地了解惩戒制度并自愿接受惩戒制度的有效办法。班主任教师在高中教育工作中主动与学生共同制定惩戒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学生普及了惩戒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又通过学生参与制度制定使惩戒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师生共商惩戒制度的方式在保障惩戒措施合理性的同时,通过学生成为制定者还可以使惩戒教育在班级应用过程中更加具有制度效力,切实地保障学生履行惩戒制度,接受惩戒制度。
在高中教育工作中,笔者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一节有关惩戒制度的班会课。在班会课中,笔者首先向班级中的高中学生普及了惩戒教育的实行意义以及在班级中实行的目的,为学生明确了惩戒教育的概念,消除了学生对惩戒的错误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惩戒的积极作用。之后笔者给予学生发言的機会,让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想出适合班级中应用的惩戒措施,最终通过教师的筛选与班级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最适合在高中班级中应用的惩戒制度。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制度制定的环节中,让学生界定班级中的惩戒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惩戒制度对学生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关于惩戒教育的班会课开展,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了教师应用惩戒教育的意义,并且在班会工作中做好了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提高了对惩戒教育的接受能力,为教师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用惩戒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惩戒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在高中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对其使用不当的话反而会引发不良作用,所以班主任教师应该做好对惩戒教育的分析工作,在应用过程中遵循灵活性、合理性等原则,有效地开展良好的惩戒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初贞,宋贵斌.对惩戒教育的新认识[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129-131.
[2]王春玲.惩戒教育不能实施的原因及其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