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2019-09-10任万永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0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融合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

任万永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只有立足教学实际,以新课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方法为途径,以实践为依托,创新思路,勇于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融合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1、法治教育内涵

第一,普及法律法规。法律实体是法治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法律宣传是任何阶段,任何形式的法治教育都不可避免的核心内容。从各类法治教育内容构成来看,普及法律法规首先是法律知识的普及。这类法律内容多以确定的法律条文形式呈现,并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百姓的各种行为活动当中,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目的在于使社会大众了解基本的法律规则、个人权利与义务以及社会组织构成体制,也就是了解国家基本的运转机制和规范。其次是其他配套规范的普及。社会组织机构的顺利运行,需要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协调配合,才能达到平衡有序的状态。因此在使民众知法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规范,如各类条例及地方法规。先知法进而守法,了解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和法律权威性,实现法律的管理功能。最后是指导社会成员了解如何使用法律。法律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护应有权益,实施应有惩戒,使大部分个体权益达到某种制衡状态,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平衡。

第二,形成法治信仰。普及法律知识是大众了解法律的基本形态和内容的主要方式,但却不是法治教育的关键目的。法治教育应当是针对全民介绍的法治价值理念教育,使大众理解为何应该遵守法律,法律为什么值得遵守,建立起民众与法律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法治价值观。也就是说,法治教育实质上是以法为信仰的价值观培养。从这一角度来讲,形成法治信仰首先需要形成法治习惯。纵观上下几千年世界文明史,重要法律的出台常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蜕变的关键转折点,当客观公正的法律规则代替野蛮暴力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访式,人类的劳动文明和意识形态便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社会成员的法治习惯,以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是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法治信仰产生的第一步。

其次,需要产生法治文化。法治的外在表现通常可以有三种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统治理念”,“具体的法律制度”或者“一种社会交往的特定方式”,这种交往方式是经过历史沉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法律工具主义也好,目的主义也罢,都不可否认法治是能够被传承的一种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人类交流行为中能够被普遍认可,带有一定文化特征的社会现象。与民主、自由、正义、人权等价值理念一样,法治需要成为被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社会文化,进而成为人的内化信念。当法治与其他文化共同成为构筑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法治才会获得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地真诚维护。

最后,需要成為内在素养。从自然法到实证法,法律内容和法治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法的权威性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未动摇。“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保障人民权益,人民维护法律权威,这是法治发展的规律。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的遵守、信赖和捍卫法律。这就需要全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将法治深深印刻在社会运转的动脉当中,从根本上渗透法治。“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内化为素养,使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才能使法治精神外化于行,并成为构筑法治社会的根基。“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民服于法而非权力,而非阶级。民信仰法,才愿服法,才可成就法治社会。因此,法治教育应当是法治信仰和法治价值的教育。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2.1增加校内实践活动的类型

课堂教学因其对空间、时间、资源等条件的要求低成为各年级法治教育的首选方式,但是讲课式的教学方式倾向使课堂教学途径没有带来与付出成正比的结果。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使课堂成为性价比最高的法治教育途径,比如模拟法庭、课题设计活动等,此类型活动可以在教室范围内实施,其他条件要求不高,方便教师和学校控制局面,几乎没有学生参与人数、年级的限制,并且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逻辑、组织、信息搜集、阐述、思辨等多种综合能力。英国公民基金会自1989年发起一项名为“青年公民”公民教育项目,其中为中学举办模拟法庭竞赛活动提供服务是项目主要内容之一,该项目为学生准备正式法庭所需道具,创造逼真的庭审环境,并且将模拟法庭活动细分为三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学校。分别是治安模拟法庭适用公立学校12-14岁青少年;刑事模拟法庭,适用公立学校15-18岁青少年;私立学校模拟法庭,适用私立学校15-18岁青少年。以我国现有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际国情或许尚无法实现专业化的中小学模拟法庭运作,不过我们可以简化部分环节使学生体验庭审过程中的关键点,理解判决结果产生的基本程序、依据,以及法是如何贯穿始终发挥作用的。俄罗斯各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公民教育中心,全权负责公民教育事务,2000年-2001年俄罗斯教育部、公民教育地区联合会、萨马拉州公民教育中心共同组织了“我——俄罗斯公民”全国课题设计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要在方案中阐述主题思想、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全方面了解了公民意识的实践范式。我们可以借鉴俄罗斯公民教育课题活动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将部分能够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该为学生能够参与的设计课题,使他们全程感受法治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应用的。

2.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社区力量

以主体为切入点的教育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社会教育参与主体类型最多,涵盖范围最广。就法治属性而言,法治天然具有社会性。学校教育受教主体限于在校学生,施教场所和资源多以学校力所能及为中心,是向青少年展开法治意识的主渠道。相对于社会教育,学校可用资源极其有限,可实施的法治教育方式往往受制于客观条件比较单一,如果能将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学校可以承担接受的形式利用起来,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便可得到显著改善。美国律师协会每年会为青年教育委员会提供特别赞助,开设法治教育研讨会,免费向中小学提供社区共享LRE ( Law-Related Education)模范课程,帮助建立法治教育网络。我们的中小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当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律师不定期参与学校法治教育活动,比如作为点评人参加模拟法庭活动等,加强与律所、律协等专业法律机构的合作。

结语

总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艳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田‘教学与管理,2017(24).

(作者单位:平原县坊子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融合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