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2019-09-10潘留师韦正合蔡成凤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51期
关键词:发展

潘留师 韦正合 蔡成凤

摘  要:三都县是一个以水族为主,其他各个民族一起居住的多民族县域,这里民族风情风俗独特,喀斯特地貌的田园风光别具一格,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再加上三都县冬暖夏凉,植被覆盖率较多等自然环境的优势,使得三都县合适发展乡村旅游业。文章针对当前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缓慢,资源整合不够集中等现状问题,利用政府工作报告和了解地方县志,以及实地体验来进行研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三都县;发展

此次研究是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下,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振兴乡村、绿色发展、文化发展与重点建设乡村旅游的情况下展开进行的,也是为了能够摸清三都县的鄉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而展开的。希望此次研究能够解决三都县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尽快使人们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从而达到解决乡村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存在的优势

(一)风景优势、环境优势

风景具有美学价值,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三都县乡村有独特的地理形态,有风景优美的尧人山省级景区,有奇特的产蛋崖,有山水风光的梯田的田园景色。风景优美独特,空气质量优势巨大,物种丰富,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自然科学研究价值。三都水族自治县气候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有利于人们居住和避暑。在森林覆盖率上,2011--2016年,三都县累计完成营造林31.7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使得空气环境质量高达99.32%。全县境内植被生态系统原生性凸显,有南方红豆杉、椤木石楠、桫椤等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植被530 ;    多种[1]。生态环境的良好使得三都县被评为是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二)农业优势

农业营养价值高和多样性。三都县的气候条件,是实现农业高质量的基础。年平均气温在14.8~18.5℃,无霜期平均在270~332d,年平均降雨量1300~1500mm,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077~1233h[2]。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可以种植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的植物。三都县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三都县的农业生产可以说具有悠久历史,产品具备有机质,绿色无污染。这些是跟空气质量和土壤肥沃有一定关系外,也和三都县人民追求绿色健康食物的理念息息相关。目前三都县的农业走的是绿色之路,健康之路。以发展果、茶等高山地产业,和菜、畜等高质量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的水晶葡萄产业达13.6万亩,遍布三都县的各个地区。其中,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普安镇所管理一带,建设有三都县普安镇一带的山地生态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茶叶种植遍布各个乡村,主要集中在九阡镇、大河镇丰乐村一带。三都县黄桃种植达3.5万亩,都江镇碰柑形成了大规模产业园,九阡李味美香甜且稀少。还有产自高原良田的糯米水稻和优质水质外加特制草药发酵的九阡酒。还有辣椒、蘑菇、百香果等种植,有香猪、土鸡、土牛羊养殖等。其中,辣椒种植上主要集中在大河镇管理一带,形成了家前产家前销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在鱼类上,都柳江鱼种丰富,具有鱼类三十种,其中鲤科类有22种、鳍科类有4种、鳅鱼2种、鲍科一种、鲶科一种,最久负盛名的是优质的都柳江淡水角角鱼;在政府扶持的乡村的农产业中,在百香果扶持产业项目上,结合了中和镇一带的气候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量大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典型的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道路,为乡村农业旅游提供多样化。农业上的品种丰富,可以为游客提供视觉、味觉的冲击感,在如今缺少绿色食品的条件下,让游客品足和购买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已形成我县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让游客在物质和精神上有更好更独特的满足感。

(三)特色的民族文化优势

三都县目前人口40万人左右,水族人口约占70%。分布有水族、布依族、苗族、侗族、汉族等。民族文化多样性,其中以水族文化最为突出,代表有传统的“马尾绣”、“剪纸”、“水书”等文化,蕴含水族人民高度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其中,以“马尾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结合现当下的社会审美标准,以服装形式为媒介的商业模式走向全世界,得到国内外的高度鉴赏。还有特别的酒文化,有被商务部称之为“中华老字号”的“九阡酒”,其酒文化底蕴浓厚。有被称为东方情人节的“卯节”与世界时日最长的节日“端节”。其余还有传统建筑和传统民俗的怎累村、水各村、坝辉村、姑鲁村、巴茅古寨等,这些可以说是感受民族文化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客观优势所在。

(四)民族及历史研究价值

三都县的形成是由建国后,为了国家发展需要,1956年三都县通过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1957年1月2日正式成立了现在的三都县。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县都江镇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地。

这些历史,可以从侧面研究新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形式和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另外,都江镇是唐朝至清朝的地方县府,在历代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太平天国期间,这里一度发生潘新简和罗光义与罗光明兄弟带领的水族人民与清朝腐败政府的对抗,驻扎此地与清政府对抗,后来的“万人冢”由来则是与清朝对抗时期造成的结果。经过历史的洗礼,三都县县内有“烂土土司遗址”、“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群”、“潘新简起义遗址”等。所以这里有游客及专家研究水族历史和国家历史变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优势。

(五)地理与交通优势

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处107°40´~108°14´E,25°30´~26°10´N之间。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接独山、都匀,北连丹寨,邻靠平塘县和贵阳市,距省城贵阳市只有230公里,与州府都匀市相距85公里,平均海拔500~1000米左右。全县国道321线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的重要通道。平塘县目前建设有世界最大“天眼”之称的望远镜,有荔波县的小七孔和旅游景区。交通方面目前开通有贵广高铁、厦蓉高速、余安高速、荔榕高速、三荔高速(2019年年底全程路段開通)、三独高速,目前,三独高速在2019年11月28日正式开通,全长46公里,公路贯穿全县。另外,有三都高铁站到都匀东站,12分钟即可到达,三都县站的高铁通往贵阳的高铁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三都到广州南站的高铁,途径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城市,到达终点站广州南站四个小时即可到达。县域内几乎村村通公路,组组通公路。拿距离都江镇20公里左右所管辖最远的光明村(乡镇未合并前属于坝街乡管辖,即现在的坝街社区。)来说,光明村山地类型明显,最高海拔1410米,最低海拔580米,平均海拔在1050米左右,村所管辖的各组分散分布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复杂,施工难度大,在2015年底也完成最后的一个管辖村组组的公路硬化。在县公路总里程上,三都县的公路总里程达1796.5公里(未含境内高速公路路段),交通便利,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二、三都县乡村旅游业目前发展的现状

(一)农家乐模式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且民族风格特色明显的县域,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极大地释放,加上近几年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使得三都县原有朴素的田园农业风光和特色的民族风情有了优势,得到了关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目前三都县乡村旅游经营户有181家,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100个”旅游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7个、甲级乡村旅游村寨2个、乙级乡村旅游村寨2个、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4个、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1个、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3个、五星级农家乐1个、四星级农家乐4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7个等,这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人口13218人增收。

(二)假日休闲娱乐模式

三都县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靠近三都县县城较近的地方,如万户水寨、姑鲁水寨、打孟沟321国道旁经营的山庄等,都是接近县城较近的,驾车不过几分钟,没有更好地辐射到较远的地区,带动能力存在不足。客流量以县城为主。

(三)民族文化体验模式

目前,三都县成立有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水各“卯文化”体验村、高平民族特色村寨等,充分展示了中国水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专家、学者、游客们研究学习和体验水族文化的魅力与特色,感受水族文化的不同之处。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建馆以来,接待游客量达十几万人;水各文化体验村和高平民族特色村寨,每年也接待有一定数量的游客。民族文化体验模式成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一环。

(四)政府精准扶持

对乡村旅游业上,政府从2017年以来,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扶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了精心布局,准确地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扶贫,就2017到2019年三都县文化和旅游局就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方面,对乡村旅游的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工艺包装等进行培训,先后培训了721人、550人、620人,极大地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乡村旅游业,让群众参与到旅游扶贫的产业发展中来,带动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五)三都县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度低

乡村旅游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资源的良好整合度,依赖于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需求,如农副产品对游客在食品方面的满足,农副产品和民族服装等加工产业与工艺产业对于游客的购物方面的满足,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上网的网速和交通流畅等各个方面也是影响游客决定的因素。以上几个方面的整合,也是三都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三都县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依靠个体经营,没有形成资源相互弥补、相互竞争的状态。在农副产品的精加工方面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娱乐设施功能不全,配套不全,是比较单一的。几大产业没有整合形成互补,很大程度上发挥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成为了阻碍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三都县乡村旅游规模较小

自古以来,三都县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但介于地形较陡,农田多以梯田为主,所以制约了农业没有形成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大多是以传统的家庭为主的经营方式,受传统思想和农作方式与地形限制的影响,大多以传统农耕工具作业,以单独的个体为单位进行个体经营,未能科学化农作,对资源的分配没有合理的规划,以至于在乡村旅游资源中没有形成较大规模。有些地区的农村资源较为匮乏,因离县城较远,硬件设施和住宿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组织的旅游民族文化活动较少,规模也较小,甚至缺乏民族特色文化,让游客体验不到乡村旅游文化的特殊性,这难以支撑乡村旅游长时间的发展。就目前三都县的旅游景点来说,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姑鲁产蛋崖”景区、“高平民族特色村寨”、“怎雷水族文化村”等多个旅游点,但就服务和规模来说,每个景区都没有形成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购物等一条龙的服务,加上资源整合的不均,这些旅游景点的规模也相对较小,是影响了客流量的重大问题。

(七)三都县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三都县乡村旅游才刚刚起步,目前大多发展的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体经营为主,服务者有大部分没有得到专业培训的家人、邻居、亲戚等工作人员,对旅游业服务的不了解,使得很多管理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内部有效的管理模式,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服务水平较差,使得部分游客对其服务的印象较差,没有形成一种良好且较深的印象。

三、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1.乡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交通不便。

人们都有一种共识,“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有道理的,从改革开房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交通越来越方便,中国的经济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功。所以交通的便利与否,是决定旅游业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乡村交通不便就相对等于“闭关锁村”、“闭关封组”的状态。

2.通讯设备相对落后。

目前三都县农村的网络覆盖率低,很多地方仍然处于2G、3G、4G状态。这对于人们现在要求网络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不相符合,面对现在5G即将全国普及来说,很显然农村的网络全面覆盖率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部分乡村地区现在还是安装有了无线网,只是在乡村的普及率还是比较低。网速不好也是游客望而止步的重要因素。

(二)思想有待提高,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

1.乡村整体人民思想有待提高。

由于教育的问题,很多乡村的村民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对现代的网络陌生(特别是年过五旬以上的人),群众综合文化素质比较落后,存在较少部分谈吐不雅,生活习惯不文明现象。

2.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

2017年三都县国内过夜游客人数为37.1278人,2018年三都县国内过夜游客人数为36.3723,同比下降约为2.035%;2017年年旅游总人数为620.15万人次,2018年旅游总人数837.24万人次,同比增长约为35.0%;2019年,1-10月完成国内过夜游客及增速28.62万人次,增速下降8.47%。从数据可以看出,年旅游总人数是大幅度增长,而过夜旅客人数却反而下降,这是与接待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的。乡村的一些旅游地区的宾馆和餐館等服务业才刚刚起步,接待能力明显存在不足,再加上服务人员大多是居民自己,或是自己的亲戚,没有经过一些专业的服务培训,在接待游客方面和为游客准备什么样的服务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拿怎雷水寨村寨来说,只有两家居民为游客专门安排入住,床位为15个左右,隔音效果不好,设计布置拥挤,公共卫生间和澡堂,加上服务能力欠佳,使得游客大多是来游后就回城。这严重影响了附加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不了乡村旅游业的改革。

(三)宣传力度不足,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1.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发展欠佳。

三都县森林覆盖面积广,动植物品种繁多,乡村旅游具有的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农业产业、风光景色等特色明显,理应依托自然优势,发展应会良好。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以及宣传能力欠缺等,是导致了三都县的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高,以至于三都县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缓慢。这与邻县荔波县的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三都县乡村旅游落后于相邻的荔波县的重要因素。

2.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政府的财政困难,加上拉不到更多企业对其投资,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更多外力的支持,只有地理区位条件好的村寨和景点,在村民的自主创业下发展的,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谋求,使得资源规划与整合存在不合理,有一些乡村旅游存在复制他人企业的成功之道,如效仿蒙古包旅游形式,缺少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自己本身存在的优势变成劣势,管理方面缺乏管理制度,经营方面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层产业链,经营的方式也较为粗放,没有注入文化魅力,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由于近两年精准扶贫的展开,由三都县领导班子到各个乡镇领导班子对地方旅游业的把关,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变得稍微有些活力,扭转了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外力介入支持力度加大的良好势头,但相关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四)规章不完善、对话机制缺乏

1.三都县乡村旅游规章制度不完善,保护动物急剧减少。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荷包鼓了,有钱旅游多了,对食物的需求与选择也变得多样化,有些乡村旅游点存在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抓住游客的胃,以及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把野生动物搬到了餐桌上,比如穿山甲、野猫、野鸡、野猪、野鹿、河鱼等遭到大量捕杀,拿河鱼的来说,由于易捕杀,收获快,使得过去几年,河里的鱼类急剧下降。

2.三都县乡村旅游业中,缺乏稳定且长期有效的对话机制,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对三都县的一些乡村旅游点,进行实地走访与体验后,发现目前乡村旅游中,缺少居民与政府、企业形成一个有效的、稳定的、长期的一个对话机制,致使很多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得到整合,没有得到延长产业链的重要因素,出售的几乎是没有经过精加工的原料产品,附加值非常地小。加上居民们对政府决策的不理解,对市场导向性的不了解,使得乡村旅游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缺少环境卫生的保护与分类

人活得老不老,不仅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得看风水好不好。随着发展越来越快的深入,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给旅游地区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大多居民没有环保意识,加强乡村没有专业分类处理垃圾的条件,使得生活垃圾随意堆积和焚烧。游客对环境与卫生的高标准、高要求,使得环境卫生成为影响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在这方面,正是乡村旅游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乡村旅游业布局与发展的不合理。

(七)传统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破坏了乡村旅游业的特色。

乡村旅游业就是在民族文化、民族物质的基础上发展,才具有其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特色,才会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建筑作为民族在物质上的文化表现之一,是有其自己的特色的。三都县乡村的建筑大部分以木房子为结构,有南方特色的吊脚楼,有木房子粮仓。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人们受到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把木房子改成砖房,或是下面第一层砖房,第二层、第三层以木房子为主,影响了传统建筑的美观,对传统建筑来说,是一种破坏。就坝辉村来说,2012年被纳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但经过七年之后,部分传统建筑老化、自然灾害、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使得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维修不完善,甚至是建筑结构倾向于下层以砖头与水泥为基础,上层是木质结构,或完全以砖房代替了木房结构,这些人为建筑理念,也影响了传统建筑的整体性,破坏了传统建筑的结构美和艺术美。

四、推动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调动公众参与

介于目前三都县大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应当加强基础建设,要考虑道路畅通、道路指标、用水稳通、网络畅通、公共卫生、燃料绿色、电力改进、热力保障、活动场地和娱乐场所的修建,这方面政府应当和并入开发的开发商合理协调,共同承担这方面的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可以调动公众对于乡村旅游建设的参与热情,通过加强扩大人力、物力、财力对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让乡村居民看到希望并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实实在在地让农户们感到受益,树立所在地农户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减少经营活动时所带来的代理成本,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加大三都县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针对三都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对野生动物和保护动物的过度捕杀,对传统建筑保护的不完善,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为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政府制定出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乡村旅游点的开发,要做到开发前评估,开发中注重保护,特别是古建筑物、文物等,开发后评估,并做出日后发展的监督方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监督与管理。2015年3月27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3],该条例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规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传统建筑,有利于政府围绕乡村旅游业中古建筑部分,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时有规章可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4]。三都縣政府可在原有的条例基础上,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利,完善乡村旅游开发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规章条例,对传统建筑和野生动物进行有效地保护,维护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对经营许可、卫生许可、安全许可标准等方面进行监督,加强统一管理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和监督机制,针对三都县的乡村旅游的各个景点的发展结果,来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机构、组织、开发商企业、经营部门、监督部门和管理部门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制定严格专业的考评制度,就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巡查监督和管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上层建筑,使得监督和管理更好地贯彻落实,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三)产业创新,加强营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

当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多种形式,文化类形式、民俗风情类形式、农业采摘体验类形式、加工产业类形式等,三都县的乡村旅游应该有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地发展,创建出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向民族化、特色化、产业品牌化、集聚化、产品加工精细化的方向探索和发展。产业开发中,可以根据政府、企业、景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建立一个多边、双边、单边的发展模式,依托特色的民族风情,特色的民族服装、原生态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如马尾绣服装融入现代化服装中来,形成西装,旗袍,婚纱等风格进行营销,在营销上,可以向一些汽车平台建立长期合作,来为乡村旅游进行宣传,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流量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娱乐平台账号,如建立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快手公众号等,为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增加营销渠道,既有利于加强营销,又打造出自己的民族高端品牌和风格,宣传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

(四)培训专业服务梯队队伍,面向市场招收人才

三都县大部分农民受高等教育程度较少,在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上,大多存在知识盲区、服务盲点,在管理与营销上,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不温不火。对此,政府应该加强乡村旅游业方面的相关技术性知识的培训,加大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者以及居民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举办交流会、思想动员教育等形式,对当地的农民进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卫生分类、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和培训,增强其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保证游客的旅游舒适感和安全感,提升软实力。并建立相关的乡村旅游协会,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基金,针对问题进行引导和支持,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建立乡村旅游协会的目的,是方便统一管理和面向市场招收人才,这样在面向市场招收人才时,具有就业信息面向社会的共享平台,有利于面向市场招收专业人才,调整乡村旅游产业中过多地依赖传统农村劳动力的局限,优化人才结构的配置,为乡村旅游业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五)建立多边对话机制

建立多边对话机制,目的就是互相了解彼此需求,出现问题时,有利于彼此沟通,共同拿出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办法,维护多边利益,营造公平、共赢的乡村旅游产业氛围。针对三都县的乡村旅游,可建立多种对话机制,“政府+企业+居民”、“政府+居民”、“企业+居民”、“政府+企业”。

“政府+企业+居民”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展开多方或双方对话,有问题可直接沟通协调,减少沟通协调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误会、拖延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政府与居民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广泛地集中民智,更好地了解到居民的意见,充分地把居民的合理诉求,放到乡村旅游规划的决策当中来,让政府更加地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决策更加地惠及广大群众,增强居民对决策的认识与信任,有利于决策的贯彻落实,增强居民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与归属感。

企业与居民建立一个稳定且长期有效的对话机制,有利于企业和居民的彼此了解与信任,有利于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有利于企业为居民提供经营方法、服务意识的培训。实现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向多样化、专业化。

政府与企业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政企之间的沟通,实现政府政策与投资企业的彼此了解。政府与企业建立一个稳定且长期有效的对话机制,对于政府来说,有利于政府取得企业的理解和信任与支持,扩大与企业的交友圈,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企业了解政府的最新政策与动态,利于企业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利于企业把握新机遇。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建立稳定且长期有效的对话机制,是连接居民和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措施,可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六)政府要加强主导,合理布局

目前,三都县乡村旅游上,已经构建成东有来术“中国传统村落”、怎雷“国家历史文化村”,南有水各“卯文化风情园”,西有大河老王山,北有高硐乡村旅游村寨,中部有靠近县城的万户水寨、姑鲁产蛋崖3A景区等,可以说是各个方向都有布局,大方向的布局较为合理,但缺少主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对其内在景点布局的引导,景点的发展对市场变化的嗅觉也不够敏感,发展存在复制,甚至丢弃原本该有的民族特色。对此,政府要加强主导,挖掘和推广民俗文化和发展农业文化,鼓励村民发展民俗文化和农业文化等特色观光产业,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要给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方案,完善管控条例,对交通、旅营、餐饮安全做出详细明文规定。

(七)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政府应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担当起助攻的角色,对三都县乡村旅游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可以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基金,政府可以专门为乡村旅游业的精细化管理设置一个部门,以更好地照顾到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各地资源帮助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同时,政府部门应当给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贫困户和投资者们给予贷款优惠,对乡村的服务业也给与一定力度的贷款帮助,减小对相关乡村旅游业的征税,营造一个投资和创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政府作为助攻的角色,建立一个良好的助攻机制,对长时间发展是有必要的,政府应当建立一个激励与监督机制,在各地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卫生环境、投诉数量和口碑反应、服务态度、增长幅度等方面作为一个评判标准,对发展好的乡村旅游点进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乡村旅游点地区则责令整改,并监督执行,直至执行整改达标再开业。

(八)粗放式向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转变

三都县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资源的分散,资金投入的不足,缺少政府作为引导,很多的乡村旅游点发展的配套不全,产品沒有加工,环境卫生受到破坏,产品始终在初端,没有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要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一定要加大力度对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变革的支持,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对其投资,解决资金投入缺乏和技术缺乏问题,鼓励农业产品和服装产品进行精细化加工,组织和规划农户们养殖与种植,加强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的教育,把乡村旅游资源从粗放式的模式,转变发展成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中来。

(九)科学合理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资源整合是否科学和合理,影响着各个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针对三都县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不均,旅游资源分散,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的情况,要加强乡村旅游景点与各个企业间的联系,加强与政府、网络媒体、旅游点之间、大数据等部门的联合,做到用大数据对市场的分析,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形成相互弥补短处,发挥长处,形成特色,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其次,对农业产业方面,利用“三农政策”和政府扶持与企业投资来整合渔业、畜牧业、果业、茶叶业、酒业、手工艺产业等,加强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另外,引进企业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发展,把原农业做精细化加工,整合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三都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价值

(一)保护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格局,水书的书写和认识,出现了传承困难的问题,马尾绣和水族歌曲在青年一代的培育工作出现断层的现象,传统建筑遭到现代建筑和西方国家建筑思想的冲击,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使得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弱化,乡村旅游业对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与知名度。让民族文化树立在世界之林,使得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全面促进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业建设是把散点分布的优势资源整合,形成发展优势,而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可以让人们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得到完善,另外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环保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形成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文化的发展理念。让人们奔向小康生活的同时,也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三)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生经济结构的变革。

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建设可以引导政府和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发展好不好,首要看交通行不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服务业、食品企业等也会应运而生,推动产业结构变革。

(四)提供创业就业机会,解决乡村劳动力和社会问题。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青年劳动力的回乡,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增加人民经济收入。其次,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的变革,为被迫长期在外的劳动力回乡提供契机,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解决贫困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解决乡村空巢老人和空巢孩童的社会问题。

(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产业的变革与转型,会使得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会达到小康生活。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建设,会使得乡村家庭结构得到重新的优化,乡村生活不再变得死气萧条和空虚寂寞。加上接受与外来游客的接触,会使人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丰富精神生活。

六、总结

通过研究表明三都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落后的,也是开发潜力巨大的,同时乡村旅游业对人口脱贫、人口变迁、产业变革等方面的变化作用也是巨大的。三都县是农业大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解决优化乡村劳动力配置的渠道,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妙计。乡村旅游建设要依托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农业文化等背景,发展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的乡村旅游项目。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基础设施完善、资源整合、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提升,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发展,要不断的根据游客需求,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综合服务意识与效率,让游客吃好、睡好、玩好要得到基本的保证。同时要做好招商引资,挖掘发展潜力,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发展能力,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改变旅游业发展落后面貌。

其次,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民族文化,捍卫民族尊严,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对民族文化要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发展共性和个性共存的乡村旅游业。

参考文献:

[1] 周世敏、潘启好、覃忠祥.三都县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助推林业生态扶贫分析[J].绿色科技,2019,1(15):221-223.

[2] 潘晓瑜.三都九阡李气候适宜性分析及其区划[J].贵州气象,2011,35(2):44-45.

[3]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N].黔南日报.2015-04-20(007)

[4] 翟娟娟.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4.

作者简介:

潘留师(1996—),男,贵州三都人,本科生,主要从事秘书工作、旅游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