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联合办学”为何被按下暂停键
2019-09-10练洪洋
练洪洋
“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7所名校”,这句话曾经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模式最精准的概括。1999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在武汉的部属高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允许7所高校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跨校辅修专业,拿到双学位证书。近日,这7所学校先后发布通告,宣布“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
(12月6日《广州日报》)
提起高校联合办学,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座最著名的“联大”——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因时局所致,北大、清華、南开三所大学迁往长沙,半年后又迁至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前后不过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才。
西南联大的模式不可复制,但其内涵值得品味、精神值得传承。高校联合办学,模糊了学术资源的物理空间,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无论对人才培养还是高等教育本身都有巨大促进。武汉这一持续了近20年的“七校联合办学”模式,因其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而深受各方好评。正因为此,这一模式还被其他地区复制。
“七校联合办学”为何被按下暂停键?从报道来看,主要因为一个新规定:高校间联合学士学位证书由本科生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颁发,联合培养单位可在证书上予以注明,不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如此一来,双学位证书与此规定有抵触,必须作出调整。此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背离联合办学初衷的行为,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多刷一张学位证书而选择容易的学科、靠背书就能拿到学分等情况。可见,“七校联合办学”问题出在细节上,而非模式本身。
但愿,此次叫停“七校联合办学”只不过是“稍息”而不是“解散”。可能很多人会问,不能发双学位证书了,失去了这一重要激励手段之后,联合办学还有没有前途?在我看来,只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高校联合办学还是有空间的,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高质量发展。无论联合办学以何种姿态延续,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问学生所需、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受到学生欢迎,联合办学自然就不会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