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区角活动中的规则意识
2019-09-10吴宪明
吴宪明
摘 要:《指南》指出学前教育任务是,建构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的基础,并提到: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全体幼儿都能发自内心,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
关键词:自主学习;尊重;遵守;商讨
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是,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区角活动的质量。
如何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经过不断在区角活动中用心观察、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良好区角环境,隐含渗透规则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他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所收获,这对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
规则暗示法。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水果标志图,上面有一定数量的插孔,当幼儿的照片在水果上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活动了。
张贴法。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或照片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
二、师幼共同协商,形成完善规则。
区角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角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三种有效方法:
(一)在讨论中共同商讨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角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角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
(二)在试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
在建构区,幼儿经常会因一块积木而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动用武力。起初,我给孩子们制定了“谁先拿到谁先玩的规则”,可是,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幼儿并不需要多少积木,却独占了许多,其他幼儿玩的就少了,争吵也在所难免。为此,我请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建构区的游戏规则。
三、教师正确引导,长效实行规则。
有了规则,不等于幼儿就有了符合规则的行为。还必须让幼儿的主动认识、主动接受,将规则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欲望。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出发,教师可利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一)及时评价,正面引导
对于幼儿遵守规则情况,每天要在区角活动的讲评时间进行小结,谈谈幼儿的进步与不足,给进步的幼儿给予奖励或鼓励。对存在不足的幼儿,提出希望,但要杜绝老生常谈,以免幼儿产生厌倦的情绪。
(二)尊重差异,分层指导
对幼儿来说,让他们每次都能很好的执行规则是有难度的,而且孩子间也存在性格与能力差异。因此我们要给予幼儿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慢慢适应。比如,在区角活动时,总有一部分幼儿自控能力差、易兴奋、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这些幼儿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能力强的幼儿的作用。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游戏中,获取新的经验与能力,而在这其中,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少不了的。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是通过成人尤其是老师、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己的。因为他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如果我们说话不算话,没有遵守一些规则,也许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也在“看事做事”,以后也许就会成为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原因。
(四)持之以恒,长效管理
规则的执行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年龄小,神精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忘记老师说的话,所以需要老师不断提醒。让幼儿在一天天的成长中,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使规则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五)及时提醒,督促执行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人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如果孩子只是服从教师制定的规则,可能奏效于一时,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执行规则的态度。如果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規则。在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儿童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园3——6岁儿童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