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2019-09-10欧晓燕
欧晓燕
小学生专注学习时间短,如何在课堂数学40分钟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我们小学老师努力奋斗的目标。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看似简单的、甚至有点枯燥的教学内容如能结合生活实际讲授,让孩子充满兴趣去探求就能事半功倍,而案例教学则可以帮我们这个大忙。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给出具体的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一些认识、经验、观点、道理,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
激趣引入,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生活阅历相对少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把教学内容安插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成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便会用心学习。例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让孩子说说知道商家搞促销活动通常有哪些形式。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因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日新月异的海量资讯也接收到大量的相关信息,所以兴趣特浓。有的孩子说商家会大打折扣,有的孩子说商家会“买一送一”,有的孩子说消费满一定额度会返还现金,有的孩子说消费满一定的额度会送优惠券……接下来,我马上出示例题,由于例题的难度不大,只是把上学期所学的百分数换成折扣去展示,归跟到底只是叙述方法改变了,内涵如一,所以大部分孩子能轻易掌握,接下来的同类型题目也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第一个知识点孩子兴致勃勃完成了,接下来就得继续把知识深挖,以便让孩子深入理解折扣的知识,真正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上。此时我及时出示微课:“甲商场促销活动,满800元返现金200元”“乙商场也在促销,满800元送200元购物券?”如果刚好购满800元,在哪个商场买划算,这商品又相当于打几折呢?案例一出,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案例中出现的销售活动确实在生活经常出现,而孩子耳闻目睹得虽多,但真正能参与到其中的却少之又少,一旦有机会参与,就迫不及待了。于是,我决定放手给孩子自己解决,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孩子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超过70%的孩子算出兩家商场都给商品打“八折”出售。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指引,问孩子“这两道题原来是一样的?”话音未落,教室开始议论。其实在听同学汇报结果时,个别孩子已发现两道题的题目是不同的,也隐约感觉到答案应该是不同的,但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时,我请孩子大胆把疑问说出来。接下来,带领孩子区分两题的异同,请做对的孩子讲讲思路,明确题一享受优惠只要直接花600元,题二享受优惠至少要花800元,通过计算验证两个不同的答案,尔后再继续观看微课,加深对题目解决方法的认识。最后,让孩子分享解决此题的心得体会,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对比,并通过计算验证解答是否正确,同时指引孩子如何正确消费,指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买东西或者签订合同前要认真仔细思考其中的条款的原因。这样的案例设计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提示孩子可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然后,把学习提纲提供给孩子后,让他们分组操作学具,讨论提纲,归纳总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让孩子初步体会到通过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可以推导出新的计算公式,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最后,再播放微课,展示整个推导过程,让孩子回顾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感受把平面的知识可以类推到立体。当圆柱底面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越接近长方体,使学生感到极限的思想。当受到学具使用的限制时,孩子是没法通过实际操作去完成的,微课的出现可以帮此忙。
解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新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由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还是相对困难,特别是学困生就更难理解和掌握。此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不会解决的问题在哪儿,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倒置计算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一课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故事搬到课堂,让孩子讲讲聪明的乌鸦用什么方法把水弄来喝的,孩子边讲述,我们边动态把整个叼石到水瓶的过程展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的计算方法,演示五年级学习计算梨的体积用到的转化方法,用不同颜色标示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让孩子明确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策略有更为深刻和更为一般性的理解和掌握。作好充分的铺垫,再呈现例7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瓶子平置与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也不变,而瓶子的容积就是水的体积与空气体积之和。倒置前,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而倒置后,空气的形状也是一个圆柱。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动态、不同颜色标示来体现“变”与“不变”部分的体积,最后明确这两个圆柱的体积之和就是瓶子的容积。通过把不规则形状的体积转化成规则形状,把未知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在此教学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作用。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都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案例一使数学更富有“生活味”,从孩子的生活引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展开探究,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过程。案例二则强调了“数学味”,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案例三更是通过把相关联的数学知识融汇在一个案例中,为孩子搭建一个学习的梯子,一步步引导孩子往上走,从模糊的认知到系统的计算方法、旧知的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由此可见,案例使用正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强师工程)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案例教学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小学课堂教学为例》(2018YQJK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