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教学策略
2019-09-10罗应雷
罗应雷
摘 要:语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汇聚的璀璨结晶,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学好语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立足实践开展综合性教学,下文笔者将从“注重学生基础”“新型师生关系”“丰富课堂模式”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学习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单一的授课方式逐渐被基础教育所抛弃,丰富的教学手段、综合的教学手法对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对新知识高效学习时期,教师应顺应该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征,制定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喜爱的教学设计,达到推进快乐语文课堂的重要战略目标。
一、注重学生基础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听说读写都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掌握学习内容是提升语文水平的重要基石,教师应时刻警醒扎实学生基础,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提供优良保障。《题临安邸》教学时,首先应向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进行详细标注,群山之外有更高的山,阁楼后有一眼望不尽的阁楼,西湖上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温暖的风浮动人心如痴如醉,简直可以将杭州当成了汴州。学生掌握诗句含义,达到熟练背诵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课文是宋代林升所创作的一首七言诗,前两句将西湖周围歌舞升平的景象勾勒出来,与后两句的反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把杭州作汴州”将文章感情升华,当时汴京已经失收,山河国破的王朝命运令人担忧,杭州的富贵之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国家命运漠不关心,沉迷享乐,过着奢靡生活。文章深刻记录了世人腐朽冷漠的本质、对当局政府不思进取不收复失地的满腔愤恨,字里行间中都流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是讽喻诗中的杰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对于夯实语文基础,为提升综合语文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石。
二、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授课之中,教师死板的教学形象阻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教师应以此为戒,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语文综合教学的有效开展。《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所做的一篇序文,文章标题言简意赅,将全文的重心点出,课文以这三件事物为文眼,勾勒出一幅柔美的童年画卷,作者在冬日的暖阳里学骆驼咀嚼,以童年的一个小小例子,营造了感伤与温暖相互交织的基调,文章语言轻松质朴,让学生在阅读之中感受到了满满的童真童趣,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学生在掌握文章重点后,教师可开展班级小课堂,带领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童年的愉快经历,教师讲解道:“我的童年与同学们的生活截然不同,那时候电脑手机这些电子设备并没有普及,在完成自己的作业之后,很多小伙伴会相约一起丢沙包、跳皮筋,以跳皮筋为例,就是左右两侧同学将皮筋牵直固定,随着哼唱的儿歌由简及难来进行规定动作,我们都是消磨自己的空闲时光,同学们呢?”学生们争相交流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里,最喜欢的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博物馆,博物馆有许多没见过的瓶瓶罐罐,讲解人员说那些都是好几千年前流传的宝贝,是国家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惜。”教师与学生通过班级小课堂进行探讨交流,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死板形象,而是像生活中的大朋友,贴近学生生活,在活动交流之中,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伙伴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友爱合作,不仅推动语文教学综合发展,对稳固师生关系也有質的推动。
三、丰富课堂模式
丰富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应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带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热情。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文章是现代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小伙伴们一起划船去珠江边看景的故事,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法描绘了孩童时无比欢乐童年经历,在流露出榕树下,小伙伴们看到无数的鸟儿,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那是鸟儿的天堂。作者对文章设计十分精巧,这里虽是鸟儿的天堂,却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游玩圣地,在描绘自然美景之时,流露出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的无尽向往。在了解文章知识后,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语文课堂模式,带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播放一些鸟儿相貌特征的照片,或者是鸟儿齐聚飞翔的纪录片,学生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小精灵,结合课本更加深刻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如这样丰富多彩的鸟儿,现在却很少见到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要保护生态的初步认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会以课文为根基,引发思考指引生活,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综合教学策略提供了良好根基。
四、结束语
综合的教学策略是指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新课改理念的全面实施,笔者将持续关注“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教学策略”丰富教学设计,立足实践教学,旨在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玉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
[2]李德显,韩凤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