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悉的乡土,崭新的资源

2019-09-10傅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5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案例

傅洁

【摘要】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是一个常用手法,已经有不少教师对其进行探讨。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将范围缩至我们最为熟悉的广州乡土历史资源:简要分析当下广州乡土历史资源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总结更多更好的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新方法。本文并辅以大量的实例用以论证,与各位同行共同分享、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广州乡土历史资源;课堂教学效率;新资源;案例

广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原精粹,纳四海新风,为中华民族增辉;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打响中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斗争的“第一枪”,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一马当先,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经济实力名列前茅……”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此,我们的乡土历史资源相当丰富,笔者旨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深挖、汇总和整理,简要分析当下广州乡土历史资源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便有效的、更具特色的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和大家一同分享,一同探讨。

一、广州乡土历史资源的现实作用

就广州本身的乡土历史资源而言,笔者认为,在当下主要有以下几点现实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育家徐特立曾经指出:“教学最好是从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去,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乡土资源贴近学生,一定程度上拉近久远的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即学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由此,生活体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乡土教育本身就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践行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广州乡土历史资源一大优点就是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让学生有更深、更多的体会,回归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本质上。这里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的伤害,教科书中再多的惨案与伤亡数字都不如自家老人的一段亲身经历来的有感染力。

(三)学生应考的需要

如今我们的高考题考得很活,需要学生理解,材料也很新颖。而日常教学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利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和传统的资源,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符合我们现在的高考形势。

二、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方法

以往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主要是用过去的例子创设情境,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实设情境和虚拟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图片,也有历史剧等等,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获得有效乡土历史资源的渠道,总结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方言背后的历史资源

其实除了遗址,爱国主义基地,历史典故等等常用的乡土历史资源外,方言也是一种很好的乡土历史资源,尤其是我们的粤语,保留了很多中唐音,例如:

案例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導入

粤语当中形容一餐饭相当丰盛会用到一个词“九大簋”,我们可以问学生,“簋”字怎么写,学生多半会猜是“鬼”。明确是“簋”字后,可让学生思考“簋”是做什么用的?通过“皿”字底学生能思考出“簋”是一种器皿,这个时候可以明确告诉他们听,“簋”和我们的“鼎”都是青铜器,簋是用于盛当时的主食“粟”,鼎是用于盛肉的,当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一层层往下递减,由此,我们能看到当时的天子也只能用“八簋”,如果我们一餐饭是“九大簋”,那可想而知是多么多么的丰盛。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这个时候,我们要马上跟学生强调:“从青铜器的使用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划分,而这种等级的划分不仅在生活上,也体现在文化上、政治上,那么政治上是怎样的呢?我们一同来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方言,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是学生几乎天天使用的,这词语也是学生相当熟悉的,但也正是这种最熟悉产了最陌生的问题,这种反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要我们留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方言本身,就融入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趣味性在里面,特别是一些俗语、歇后语,说不定背后的一个历史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素材。方言的使用,也能使学生更细地品味我们的生活。

(二)直面真实的历史

我们再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时,也许是受到家乡情感的影响,更多地强调好的、正面的一面。其实更为科学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引导他们比较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对乡土历史,由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体现出家乡的优势,也应客观地体现出劣势。而这些体现劣势的资源,往往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更真实的历史。这有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地方史志

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原始史料的使用在历史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地方史志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我们的地方史志资源相当丰富,如:

1.《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

2.《粤大记(上下册)》,明郭棐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粤中见闻》,清范端昂撰,汤志岳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4.《南汉纪》,清吴兰修撰,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5.《黄培芳诗话三种》,清黄培芳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包括:《香石诗话》、《粤岳草堂诗话》、《香石诗说》

6.《文溪丛稿》,宋李昴英撰,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7.《民国人物与广州城市发展研究》

8.《广州山水第一辑》

9.《广州话旧》(1987-2000,2册)

10.《广州之最》

11.《广州著名老字号》(2本,正集/续集)

12.《广州近现代大事典》

13.《广州地区旧志气候史料汇编与研究》

14.《南汉金石志补征·南汉丛录补征》

15.《南海百咏》《南海杂咏》《南海百咏续编》

16.清代广东笔记五种。

17.《广州“番鬼”录》

18.《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

19.《南海神庙文献汇辑》

20.《广州现代经济史》

21.《广州侨务与侨界人物》

22.《广州城内》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我们以往在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总是我们开发了,学生享用,其实,学生本身也可以成为开发的主体。

案例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部分,我们经常会用“红色旅游”带动这个部分的讲解。其实,我们可以安排一个课后活动:

1.活动的主题是:设计一条广州一日游得红色旅游线路

2.活动方法:(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为参赛的旅行社,给自己的旅行社和自己设计的红色旅游线路分别起一个名字(2)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做成PPT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讲解线路(3)设计的原则是,要迎合我们游客的口味:深度游!要做到深度游,肯定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里面(4)展示结束后,大家投票,没人选择你觉得设计得最好的两间旅行社,如果两个选择都是同一间旅行社,则为废票,获得最多票数的“旅行社”的“成员”可以获得奖励。

3.活动的结果:(1)效果不错,学生反应很积极,有些“旅行社”为了体现出深度,给旅行定下了精神主题,并能通过设计体现(2)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符合我们要求的景点主要有:中共三大会址、黄埔军校、农讲所、起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海珠广场等等(3)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人把三元里古庙、洪秀全故居、黄花岗烈士陵园都放在线路当中,很明显是概念的混淆,我们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巩固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概念。

这场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这场活动理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掘了不少乡土历史资源,例如,农讲所,即农民运动讲习所,其实就是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一个缩影。再如,起义路,因广州起义而闻名,民国8年(1919)辟建取名维新路,寓推翻清朝,推行维新变革之意。民国37年(1948)改称中正路,1950年复名维新路。1966年后,因路有广州公社旧址,是广州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改称此名。起义路名的变化,见证着中国近代革命史。这些资源,在我们日后的教学都可以用到学生发掘的这些材料辅助教学。

(六)从我们最接近的资源入手

其实,广州这座城市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文化积淀,只是我们是否善于发掘,从最最接近的资源出发,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启发学生的思考。

其实我们很多学校附近的建筑、路名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案例三:番禺象贤中学旁的何氏宗祠“留耕堂”,从其名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的主要模式:小农经济。同时,留耕堂里面有一种在珠三角地区很流行的墙“蚝壳墙”(如右图),这种墙冬暖夏凉,而且,蚝吃了或做成耗油之后,壳又可以充分利用,节省了不少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岭南水乡建筑文化。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强调的一些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地理环境也对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农耕社会。

案例四:我们广州的很多路名都跟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我们还有有一条很重要的南北主干道叫解放路,这条路原来叫大北直街和大南直街,就是因为当年人民解放军沿着这条路南下解放广州,所以改为解放北路和解放南路,广州三中就在附近;江高镇还有一条路叫爱国东路和爱国西路,这就是纪念江高人民英勇抗日的,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就坐落在这条路上;在沙面附近有一条路名很特别的路六二三路,1925年6月23日游行队伍游行到沙基路的时候,遭到英法联军的镇压,死伤惨重,后称作“沙基惨案”,为了纪念这一天,后来就把沙基路改名为六二三路。现在在人民桥的东侧也树立了“毋忘此日”的纪念碑,广州一中就在附近;这样的路名还有很多很多,如华侨中学所在的起义路等等。

这些素材,就每天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展现些曾经的历史,只要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就能发掘不少好素材,经典,有意义,而且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

(七)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搜集、储备这方面好的书籍和资料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乡土历史资源。如主流媒体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广州故事》,“在历史的纵深追寻人性的光亮,以微言大义的格局,用微距观察的方式,讲述人物故事,映现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风云图卷。同时,回溯广州这座城市源于文化地理和历史基因的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告诉观众何以这个城市的故事可以管窥整个祖国的改革开放历程。”这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这些资源的好处是他们已经经过专人整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媒介多样。也正是由于这些资源相当充分,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挑选,认真整合。

(八)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资源

其实,有一种地方,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相当完备的乡土资源,那就是博物馆和纪念馆,广州的博物馆、纪念馆可不少,大到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近代史博物馆,小到洪秀全故居纪念馆等等,而且广州的博物馆、纪念馆建设还是相当完善的,我们不妨直接运用博物馆的乡土资源。例如,在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当中,很详细地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其中里面有一首当时官禄布民谣:官禄布官禄布,食粥送茨芋,乌蝇咬粒饭,追到新街渡。我們从这首民谣里面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老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也可以借助这首民谣让学生体会太平太过运动的背景。

每年的考试说明都强调“新材料、心情境”,乡土资源的利用既是创设了新情境、新材料,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家国情怀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广州文化局编.《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荟萃》[M].广东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3.

[2]http://tv.cctv.com/2019/01/24/VIDAhX8G9 XNZnfkdIg3eDmsg190124.shtml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效率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
例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互联网+”的现实案例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不重实效,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