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组诗》教学及评析
2019-09-10张学伟孙双金
张学伟 孙双金
教学实录
一、起—— 一曲《乡愁》蕴情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上课。考考你们。现在我这里有一首诗,这首诗有四个小节。张老师每次读一个小节,只读一遍,读完之后,看哪个同学能把张老师读的一字不差复述出来,听懂了吧?用耳朵听,用心记。现在读第一个小节。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指名复述)
(师依次朗诵,生一一复述。最后指名一生背诵全诗。)
师:大家来看一看这首诗,一起读。
(出示整首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
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
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
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
生:(齐)《乡愁》。
师:对,这首诗的名字叫《乡愁》。(板书:乡愁)同学们,有一种距离叫遥远,有一种遥远叫思念,有一种思念叫回忆,有一种回忆叫——
生:(齐)乡愁!
师: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作家,都写过自己的乡愁。这节课,我们来分享几首诗,好吗?
生:好!
二、承——几曲古歌悟情
1.读悟《除夜作》
(师出示)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愁鬓明朝又一年。
师: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边读,一边想:我读懂了什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情感?自己想一想。开始读。
(生读,师指名读。)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朗读很有感觉,有诗的味道。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古诗的理解其实并不难,比如这首诗。我们一读题目就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
生:除夕的夜晚。
师:除夕的夜晚,万家灯火,千家团圆,可是作者却不能回家,他一个人待在哪里?
生:旅馆。
师:独居一间旅馆,面对一盏孤灯,他睡得着吗?
生:睡不着。
师:所以他第一句话就说——
生:旅馆寒灯独不眠。
师: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在这个夜晚诗人会想到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他的心情一定很复杂,难以平静,因为他接下来说——
生:客心何事转凄然。
师:你们知道吗?高适是唐代诗人里做官做得很大的一位。古时候,交通不便利,山水阻隔,关山重重。很多时候,官做得越大,往往会离家越远。有的人可能几年,也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家乡。所以,这个夜晚,千里之外的诗人在一所旅馆里,他看着自己的鬓边已经有了什么?
生:白发。
师:愁鬓明朝又一年!作者一定会想,明天又是新的一年了,但是,自己能回到家乡吗?
生:不能!
师:是啊!满腹心事,无人诉说!请一位同学再来读。
(一生读,很有节奏。师再请其他几位学生朗读。)
师:大家齐读,用心感受。
(生齐读整首诗)
师:除夕之夜,无尽乡思。这就是高适的乡愁。
2.品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王维,这位大诗人,熟悉吧?
生:熟悉。
师:这首诗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首诗,其中有两句特别有名,哪两句?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一首诗之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一定有它流传的原因。这样一首诗,能够被人挂在嘴边,被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挂在心头,一定有些地方,有些词句会打动人。请你们轻声地把这首诗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短短的28字诗里,哪些字最能打动你?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诗)
生:我对第一句话中的“独”字特别有感觉。因为作者自己一个人在外地漂泊,很久都没有见到亲人了。他很孤单,很孤独。
师:最沉重的感觉就是一个词——孤独!所以他第一个字就说“独”。每次过节都是谁陪他在一起?
生:自己一个人。
生:陪他的是自己的影子。
生:陪他的只有明月。
生:还有花草。
……
师:是啊,窗前明月,园中花草……或许,连这些也都没有啊,乡愁在心中越积越多。
生:我最有感触的字是“逢”。过节的时候,亲人都团聚在一起很开心,但是作者却是一个人在他乡,没有亲人的陪伴。
师:不是“逢”,是“每逢”。
生:我想补充一点,“每逢佳节”的“每逢”,是说他很久没回家了,每次过节都会想念亲人,所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啊,诗人是只有重阳节,只在九月九日想家吗?
生:不是。
师:对,其他节日也想家。那么,诗人是只在节日才想家吗?
生:不是。
师:是啊,这种思念,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头!只是每逢过节的时候,思乡的感觉特别——
生:强烈!
师:乡愁的情绪特别——
生:浓烈!
师:乡愁的滋味特别——
生:苦涩!
师: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这个“倍”字也特别能表现他的乡愁。
师:对!一字千金!今天的乡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都要多,
因为他想到了家乡亲人们团聚的
场景。
生:我最有感触的是“遥”,遥远的“遥”。一个“遥”字写出他离家很远,尽管思念亲人,也无济于事,只能独自想念,没人理解他的心情。
生:我发现最后一句中的“遍”和“一”对应。遍插茱萸的是家乡兄弟们,他们喝酒登高,很开心,享受着亲情,而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自煎熬着思乡之苦。
师:是啊,思乡之苦。千般滋味万种乡愁,只有独自咀嚼!
师:你们知道张老师最有感触的是哪个字吗?
生:不知道。
师:张老师最有感触的是第一句中出现两次的那个字——
生:(齐)异。
师:(声音沉重地)张老师是河南洛阳人,你们听说过洛阳吗?九朝古都,牡丹的故乡。洛阳是我的故乡。14年前,我到江苏工作,两地相隔近千里。每次过节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别人家很多亲戚朋友来来往往,热热闹闹,团团圆圆……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异乡人的感觉就特别浓烈,时间也特别难熬!人家说,每一个人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听听他们不同的味道。
(一生读,读得缓慢低沉。)
师:真有感觉,把我们每个人都带进了乡愁里。
(另一生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 一人。
师:我们班的同学语感真好。
短短几句诗,读得愁肠百转,声情并茂。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3.读思《宫词》
师:以上两首诗分别写了除夕和重阳节。节日里,别人欢聚的情景引起了,也加深了作者的乡愁。我们再来看一首,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
宫词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生自由轻声读)
师:同学们,好的诗常常会让我们看到画面。这首《宫词》,你们猜写的是谁的故事。
师:你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生:一位宫女在宫中匆匆走过。
生:是一位宫女的故事。
师:你们知道宫女是干什么的吗?
生:宫女的工作一般就是服侍皇上皇后,陪他们饮酒作乐。
師:饮酒作乐可轮不到她们。端茶倒水,脏活累活才轮到她们!你们知道吗?古时候,很多女孩子十几岁就被选进宫里,伺候皇室,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家。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宫女的故事。前两句在说什么?
生:是说她离家乡很远。
生:她离开家乡已经20年了。
师:20年,这里只是个大概的数字,也许还会更久。
师:什么叫“何满子”?
生:不知道。
师:“何满子”是一种特别悲伤的曲调,特别缓慢,特别伤感,一般人听了都会落泪。我在猜想,这里的“何满子”会不会是这个宫女家乡的曲调呢?也许,她就是在一瞬间听到了家乡久违的曲调啊。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一位宫女在宫中匆匆走过,突然远处传来《何满子》的忧伤音乐,她没有忍住,一下子哭出了声。
生:我觉得是宫女在离家3000里外的皇宫里,一待就是20年,忽然听到悲伤的调子,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师:悲伤的乡音,忽然的乡愁,瞬间泪流。因为思乡的情绪已经在她的心里积压得太久太久了……谁来读一读?
(一生饱含感情地读)
师: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个节日,一首歌曲,一个场景,都会引起人们的乡愁,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就是——触景生情。(板书:触景生情)
4.回味《杂诗》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也是你们特别熟悉的诗。(出示)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生轻声读诗)
师:“寒梅著花未”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梅花开了没有。
师:这首诗很好理解,诗中有两个人,一个是——
生:诗人。
师:另一个是——
生:他的老乡。
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首诗在写什么?
生:我觉得是诗人遇到了自己的老乡,他想,那个人应该知道故乡这几年发生的事,然后他就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师:意思是没错,大概就是这样。可是,有问题吗?会思考的学生一定会发现这首诗里的问题。
(生短暂思考)
生:是什么事让作者惦记起自己窗前的梅花呢?是对故乡的思念还是对家人的一种眷恋呢?
师:你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问梅花。一般来说,假如有一个家乡人来了,应该先问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先问自己的
家人。
师:先问父母身体如何,对吗?
生:对。
师:然后问什么?
生:不知道。
师:(笑)再问问家乡有什么变化。但是,诗人问的是什么?
生:寒梅。
师:对啊,问的是梅花。奇怪吗?不问父母,不问妻子儿女,只问梅花,这是为什么?
(生陷入思考)
生:我觉得可能因为梅花代表时间,也许作者就是在某一年冬
天离开的家乡,离开时梅花还没有
开放。
师:哦,他的心还停留在多年前的那个冬日。有可能。
生:也许梅花是他亲手种下的。想到故乡,就会想到梅花。
生:也许梅花和他还有什么故事,梅花在他心里可能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把自己所有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这棵梅花树上了。
……
师:你们的想象都很有道理。
作者深深地记得家乡的梅花要开的时间,对吗?
生:对。
师:家乡的梅花开的时间他记得,桃花开的时间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荷花开的时间记得吗?
生:记得!
师:是啊,家乡的一切他都记得。可是你想过吗,作者连梅花都问到了,他难道真的没有问到自己的亲人吗?
生:我明白了。他应该是已经问过家乡的亲人了。连梅花都问了,亲人就不用说了。
师:真厉害!千言万语都由我们自己来想象!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他把所有的思念都凝聚到一枝寒梅上。
(生齐读)
三、转—— 一首《四韵》动情
师:读了几首古诗,我们再来读一读现代诗。刚才我们学的第一首诗《乡愁》,它的作者是诗人余光中。余光中先生写了很多思乡的诗,被称为“乡愁诗人”。他还有另外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师: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很多东西很多情感,我们一读就能知道就能感受到。这样吧,我读一句,你们接一句,好不好?
(师生感情投入地共读这首诗)
师:你们知道他为什么第一个要说长江水吗?
生:我认为是因为作者十分思念祖國。长江是中国很有名的一条江,作者身在海外,他可能很久都没有回祖国了,所以才会把思念寄托在长江水上。
生:我觉得诗人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所以会首先写长江。
……
师:是啊,不仅仅是因为他在长江边长大,也不仅仅因为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更关键的是,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祖国的象征。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师:王维的梅花,余光中的长江水、腊梅香、海棠红、雪花白,他们都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自己的乡愁寄托在一种物上。刚才叫“触景生情”,现在叫感物伤怀。(板书:感物伤怀)
师: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罗大佑,他写了很多音乐。罗大佑先生把《乡愁四韵》这首诗也谱成了一首歌曲,我们来听听。(播放音乐,在深情的音乐声中,师生聆听,感受。)
四、合——吟诵《望大陆》燃情
(师出示)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师:(出示于右任先生照片)最后,我为大家介绍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叫于右任。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国史大师。1949年5月,周恩来先生专门致信给他,恳请他不要去台湾,留在大陆,可是他是国民党的要员啊,只能在1949年的7月跟着蒋介石到了台湾。当时于右任先生的妻子和女儿都留在了大陆。于先生以为他很快就会回到大陆,可是浅浅的一湾海峡,一隔就是几十年,于先生再也没能回到大陆。他和故乡和亲人,竟成了生死永别……1964年,他百病缠身,自知时日无多。有一天,他让警卫员和医护人员把他推到台北的阳明山上,向着大陆的方向,久久凝望。突然间,他从轮椅上下来,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吟出来这么一首诗——(再次出示《望大陆》)
(师深情吟诵,声音在会场回荡。)
师:同学们,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世界上最感人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母语,而学习我们的母语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2016年7月,我到马来西亚交流讲学。1300多华人,我们一起交流,最后我为他们吟诵了这首诗。当时,一位60多岁的老华侨拉着我的手,一句话都讲不出来,泪流满面。我们的母语是最美的,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
生:(齐)朗读。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望大陆》。
师:下课!
教学评析
这堂课的成功在于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诗歌的本质。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情感。用情感去打动人,这是成功的第一点。
第二个成功点在于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朗读,朗诵,吟诵,吟唱。因为诗是饱含深情的,诗是有诗韵的,诗是有音乐之美的。在这堂课上,张老师从第一首诗到最后一首诗,都是在反复地朗诵、吟诵和吟唱,这构成了诗歌教学的主旋律。
我们看这节课的内容。这堂课一共选了7首诗,其中4首是古诗,3首是现代诗,容量很大。我们讲12岁前的语文,“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张老师充分印证了这一点。7首诗怎么教呢?如果都是一种方式教下来,就会觉得
单调。
张老师很聪明,第一首《除夜作》怎么教?这首诗主要是扣题。只要把题扣准了,这首诗都不用讲。除夕之夜,过年啦,一年当中最需要团圆的时候,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死在新年的前夜。为什么选这么一个特定的时间呢?因为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内涵,“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第一首诗,张老师就扣题“除夜”来教,其他的,一读都会了。我们看,会教的老师教什么,庖丁解牛,举重若轻。抓住要点,一通百通,诗不需要句句讲,如果每个字都具体讲,嚼碎了讲,就一点韵味都没有了。
第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比较熟悉。怎么办?扣字。“哪个字眼最能打动你?”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讲。把主动权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充分思考,充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最终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贾宝玉最后还是贾宝玉,一千个林黛玉最终还是林黛玉。所以这是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感悟和表达。
第三首诗《宫词》,教法又变化——让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说一位宫女在宫中匆匆走过。这就是儿童的语言。如果课堂上没有这样的语言,那
就不叫儿童的语言,不叫真实的
课堂。
第四首《杂诗》,张老师着重让学生提问题,一个人负责读,一个人负责提问。老朋友从很远的家乡来了,你会问什么呢?自然会问自己的家人,自己最亲近的人。王维恰恰是写诗的高手,高在什么地方呢?他写得含蓄。诗的最高境界就是含蓄。王维的诗就有最高的精髓和灵魂。“寒梅著花未?”不直接问家里的人怎么样,却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这就叫唐诗中的含蓄,太美啦!任何事不要说白了,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区别是中国人含蓄,外国人直白。一个眼神,一个秋波,情意都在里面。写诗不能写白。“寒梅著花未”能流传两千年,这就叫诗意文化的魅力。
第五首《乡愁四韵》,这首诗以读为主,一以贯之。就前面两句提了问题——为什么要选“长江水”?讲完“长江水”了,却不讲“雪花白”“腊梅香”。这就叫“点到为止”“举一反三”,留有空白。剩下的就自己去体会吧,都讲就没味了,这就叫启发式教学。
最后一首最震撼。他怎么教的?先介绍于右任的背景。突然,张老师张口就吟唱出来了,这一唱太震撼了,把我们的眼泪都唱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吟唱就像烧开的水一样,刚才已经到98度99度,突然“啪”一下滚了,高潮来了,情感的爆发点出来了,一下子把课堂推向高潮。吟唱的方式把诗歌教学《乡愁四韵》推到了最高点。
我感到张老师的课越来越精彩,已经慢慢地走入化境。用孔子评价子路的话说,就是“登堂入室”。教学要进入收放自如的化境,张老师今天这堂课是到了“登堂入室”的美妙的境界。
一堂课中既要有智慧的因素、思想的光芒,也要有情感的温度。这才是我们提倡的“情智教学”。思想是有力量的,思维是深刻的、理性的,可某种程度上是冰冷的,但情感是有温度的,是温暖的。我们人是有感情的,人的心灵是要用情感去打动的,所以,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核心素养是人身体中两个最重要的器官,一个是心。心主情,凡是和“心”有关的字都带有竖心旁,“心”是跟“情”连在一起的,所以讲“心情”。为了让我们的心更善良,更美好,你要有温度,你要有情感。第二个器官叫大脑,脑主智,脑主智慧,主思想。
一个完整的人,一定要有温情,一定要有温度。這样,你的心灵才一定是善良的、温暖的,同时,你的思想才一定是深刻的、深邃的。中国文化讲究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左脑主智慧、主思想,右脑主形象、主情感。所以我们中国文化讲阴阳平衡。冰心说:“我的左手是情,右手是爱。”所以她的墓碑上刻的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教育人,左手主情,右手主智,这样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大脑才有温度,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这样的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大写的具有核心素养的顶天立地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