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变的“儿、几、尸”旁
2019-09-10郑宇祥金文伟
郑宇祥 金文伟
“加一加”“减一减”是汉字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某些字增减了笔画就会变成不同的字,教学利用这个现象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不过,汉字里还有一些字,犹如“变形金刚”,不用增减笔画,仅靠自身的形体变化,就能成为不同的字。“亻”就是其中的一个。师生们掌握了“亻”的构形原理和几种变形情况,不但容易提高识字效率,还能获得相应的汉字文化知识。
一、“亻”的构形
“亻”的甲骨文主要写作“■”,像人站立的侧视形,由两个线条构成:头与手臂连写为一笔,身体与腿脚连写成另一笔。此形后来演变为楷书的偏旁“亻”和单字“人”。其中,“人”的撇是“头与手臂”,捺是“身体与腿脚”。很多人以为“人”的撇、捺是人的左右两条腿,这是误解。理解“亻”的构形很重要,因为就是这两个线条的不同变化产生了多种变体。
二、“亻”变“儿字底”
“儿童”的“儿”与“儿字底”是两个字,音、义都不同。
“儿童”的“儿”,甲骨文写作“■”,是象形字,下部是“■”,上部是小儿头上的囟门未合形,以此表示小孩。小篆变形作“■”,下部“■”是“人”字;繁体作“兒”,下部变为“儿”(rén),后来用作“兒”的简化字,读音定为“ér”。“儿字底”仍然是“亻”的音、义。再看“兄”字的演变过程,会更清楚。兄,甲骨文写作“■”,从口从“亻”,像人张口朝天祷告之形,是“祝”的初文。古代祭祀常由长子主持,引申指兄长,成为“兄”的主要义,于是,祷告义又加意符“示”造“祝”字表示。“兄”到小篆作“■”,到楷书作“兄”,“■”最终成“儿”形。
既然“儿字底”是“■”的形变,自然表示人、人的动作,常用字“兀、元、见、允、尧、充、克、先、兑、免、竞、竟、党、兜、兢”等都是如此。举几例说明。
1.元
甲骨文作“■”,在“■(亻)”上画一个头,表示人头;后来写作“■”,圆“头”变成了长横,上面加短横是指事符号,指出这长横是头。本义是人头。头在人的最高处,引申为第一,如“元旦”“元月”“元年”;也引申指为首的,如“元帅”“状元”“元凶”。又引申指基本的,如“元音”“元素”“元气”“元件”。小篆作“■”,楷书作“元”,下部成“儿”形。
2.党
“党”与“黨”本是两个字。
党,形声字,从儿(rén),尚声,用作姓氏和古代族名,如“党项”。后来用作“黨”的简化字。黨,形声字,从黑,尚声,本义是黝黯,不鲜明。假借指乡党,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百家为一党。引申指因利益而结成的集团,同伙,如“结党营私”“死党”。进而引申为现代的政党。
3.先
本是会意字。金文作“■”,下部是“亻”,上部有“止”(脚),会意为有人“先”走一步了。后来,小篆作“■”,汉隶作“■”,楷书作“先”,下部的“儿”仍能表示人,上部却看不出“止”形了,成为记号。
4.光
本是会意字。小篆作“■”,上部是“火”,以“火”在“人”上表示光明。楷体“光”上部已看不出“火”了,成记号,下部“儿”依然表示“人”。
5.见
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作“■”,上目下人,以人睁大眼睛表示看见。繁体“見”从目从儿,仍突出了“目”的意思。汉代草书作“■”(居延汉简),规范简化为“见”,“儿”能表义,其他部分不能表义是记号。
上述“先、光、见”现在都是半意符半记号字。
“兕”字例外,甲骨文“■”是犀牛的形象,发展演变成“兕”,此“儿”形与“人”义无关。本义是犀牛。
三、“亻”变“几字底”
“亻”也有演变成“几字底”的,意思也同“人”旁,读音jī。常用字有“冗、秃、亮、咒”四字。
1.冗
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作“■”,从宀(房屋)从“亻”,会意为人闲居在家。本义是闲散。“闲散”之人也是多余的人,因此引申为多余,过剩的,如“冗员”“文章冗长”。进而引申为繁多,如“冗繁琐事”。由“繁多”又引申为繁忙,如“冗务缠身”。进而引申为繁忙的事,如“请拨冗出席”。到小篆作“■”,“亻”变为“人”;楷书作“宂”,“人”变“几”;俗写作“冗”,现在是规范字。“冖”不能表义,是记号,“冗”成半意符半记号字。
2.亮
會意字。金文作“■”,从高省(“高”省简下部的“口”)从“亻”,会意为人在高处则明亮。到楷书,“亮”下部变“几”形。
3.秃
会意字,小篆作“■”,上“禾”下“人”,“禾”表示禾穗下垂时弯曲处圆转光润像秃头。本义是人的头顶没有头发,如“秃子”“秃顶”。到汉隶写作“■”,楷书写作“秃”,“人”变形为“几”。
4.咒
本与“兄”是一个字。“兄”是张口向天祷告的意思,后来写作“祝”。祷告有好有坏,后来褒义用祝,贬义则把“祝”的“示”换成“口”造“呪”(zhòu)字表示,突出了用口诅咒的意思。再后来,“呪”的左口上移,与右口并列,于是,“兄”下部的“儿”变“几”为“咒”。古籍中多是“呪”,当今“咒”为规范字。
要注意的是,“几字底”在有些字中不是“人”,而是桌几的“几”(音jī),古人席地而坐时供倚靠的器具,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器具、凭靠等意思。如“凳”,是有腿无靠背的坐具,形状像几案,故从几。再如“凭”,从任(依靠)从几(几案),本义是身体靠在物品上,如“凭窗而立”,引申为倚靠,依赖,如“全凭大家帮忙”。另外,“凫”字中的“几”是“■”(shū)的讹变,“■”是短羽鸟飞的样子;“麂”字中的“几”是音符——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搞错了。
四、“亻”变“尸”
很多人以为“尸”字只表示死人的躯体,其实,“尸”在文字中更多是表示活人,因为它也是由“亻”变形而来的。
“尸”的甲骨文作“■”,有手臂有身躯,但是腿部弯曲,像侧坐人的形状,是上古时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由于“尸”坐着不动,比喻引申指占着职位坐享禄位而不做实事的人,如成语“尸位素餐”。又由坐着不动引申指人或动物死后的躯体,比如“尸体”。
到小篆写作“■”,注意,手臂变成了横,头、身体、臀部和腿脚连写成“■”。汉隶笔画化,把小篆“■”左边的“手臂”和“腿脚”连写为“■”。“尸”作偏旁组构了不少字,作意符表示人的身体,如“尺、尼、屁、尿、尾、居、届、屈、屎、屠、屑、展、属、孱、履”。选析以证之。
1.尺
指事字。“尸”加一个指事符号“捺”,指出人手腕的横纹到曲肘是一尺,古代常以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长度单位的标准。
2.尼
会意字。甲骨文作“■”,从“亻”(面左的侧坐人形)从匕(面右的侧坐人形),像两个人背脊相靠之形。本义是亲近,亲昵。后主要指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即“尼姑”。汉隶写作“■”,成“尸”旁。本义加“日”造“昵”字表示。
3.屁
形声字。从尸,比声,本义指从肛门排出的臭气。“屁”与“庇”形近,学生易错。若明白了“屁”从“尸”,与人有关;“庇”从“广”,与房屋有关,都是“比”声,就不会错了。
4.尿
会意字。从尸从水,指从尿道排出的液体。引申为动词,指从尿道排泄液体,如“尿床”“尿检”。
5.屎
会意兼形声字。从尸从米,表示人从下体排出的粪便是由“米”等食物变成的;尸兼表声。
6.尾
会意字。甲骨文作“■”,从尸从倒毛,合起来像一个侧立的人在臀部接了一条尾巴状的饰物;引申指动物的尾巴;汉隶写作“■”。
7.屈
本是形声字。金文作“■”,从尾,出声。隶书省写作“■”(省简了“毛”)。本义是短尾。动物尾一般是弯曲的,引申为弯曲,使弯曲,如“屈膝”“屈指”。又引申为屈服,使屈服,如“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进而引申为委屈,冤屈。由“弯曲”又引申指为人处世得体,如“屈伸有度”。
8.居
本是形声字。从尸(人蹲形),古声,是“踞”的初文。本义是蹲。引申为住,如“居住”“同居”。进而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如“故居”“迁居”。由“居住”又引申為处在,处于,如“后来居上”“居安思危”。进而引申为任,当,如“居功自傲”“自居”。
9.屠
本是形声字。从尸,者(古音zhū)声,本义是宰杀牲畜,如“屠宰”。引申为大量残杀,如“屠杀”“屠戮”。
“屈、居、屠”的音符“出、古、者”都不能表音了,成为记号,这三个字也因此成为半意符半记号字。
教学“尸”偏旁要注意两点:
一是有些书根据“尿、屎、屁”三个字,就认为“‘尸’与身体排泄物有关”,是片面的,上述“屠、尾、居、尼、尺”等字并非如此。还是把“尸”旁理解为整个人的身体为宜。
二是“尸”旁也有表示房屋意思的,如“屋、层、屏”。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