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

2019-09-10赵鹏

锦绣·下旬刊 2019年6期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分析了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论证了女权主义批评架构的女性框架,为美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女性身份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它要求以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思潮一开始便具有多元色彩,因其不同的侧重和主张,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和改造了诸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在批评和建构两方面呈现出的开放性。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派别,他们都承认女性受压迫与被歧视的历史事实,并以此作为探讨性别问题的立足点。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的女性形象批评、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女性中心批评,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身份批评。

凯特·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进而批判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朱立元,2005:346)妇女形象批评剖析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失真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批评方式。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出版了她们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该书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从简·奥斯汀到艾米莉·狄金森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指出“这类作品的表层含义模糊或掩盖了更深层的、更不易理解的意义层次,这些作家以遵守和屈从于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获得了真正女性文学的权威,这是一种何等难以完成的任务啊?”(Gilbert,Gubar,1979:73)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倾向,要么是天真、美丽、可爱、善良的“仙女”;要么是恶毒、刁钻、淫荡、自私、蛮横的“恶魔”。肖瓦尔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学实践的厌女症”和“对女性的文学虐待或文本骚扰”。(Showalter,1985:5)男性中心的批评者无法掌握和洞悉女性角色如何在历史进程里产生微妙变化;女性生活经验如何在创作中转化呈现;女性的审美特质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运作等。于是他们悉以“男性中心意识”作为评价原则,因而使许多女性作品或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难以受到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女性读者接受男性宰制,误读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竟使自己成为“代罪羔羊”而不自知。

伊莱恩·肖瓦尔特于1977年出版了《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与莫尔斯等人在观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传统,发掘过去许多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以填平奥斯汀、勃朗特、乔治·艾略特、沃尔夫等大作家之间的断裂与鸿沟,有力地展示了女性文学持续不断的传统。女性文学传统的再发现使这一阶段的女性中心批评以挑战父权传统下的经典文学书目标准为己任。父权文化权威对经典文学书目价值尺度的垄断,使绝大多数女性作家、作品遭受被放逐的厄运。为使长期蒙尘的女性作家作品得以重见天日,女权主义者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将女性作品和男性作品分离开来并加以系统的评说,旨在创建女权主义文学传统,夺回重建经典文学书目的权利并付诸实践。女性中心批评重新挖掘了大批被传统文学批评标准遗弃的女作家及其作品。肖瓦尔特在该书中的另一贡献是把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托里·莫依,1985:56)并根据亚文化群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写作,旨在模仿主流传统;女权主义写作,旨在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女性的独立权力;和女性写作,旨在摆脱对立面而转向内心和自我发现。肖瓦尔特在她一系列的著作中仔细构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权主义批评策略:“一种侧重女性读者,致力于发掘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假定和前提,也针对文学批评中对女性的忽略和误解,以及由男性建构的文学史的缺陷;另一种侧重女性作家,致力于研究包括女性创造力的心理动力学、语言学以及女性语言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女性个体和群体文学生涯的发展轨迹、文学史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Showalter:1985:128)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身份批评为标志,女权主义者们对以往不证自明的“女性身份”展开反思。在她们看来任何读者、作者和批评家都无不带着特定的社会“身份标记”,她们都是从特定的文化、种族、社会性别、阶级、时代以及个人因素所促成的立场出发,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肖瓦尔特于1991年出版的《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是女权主义身份批评的开山之作。该书强调了以前女权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书名中“姐妹们的选择”就是美国黑人妇女缝被子时的一种图案。该书从女性亚文化的角度,研究美国女性文学历史,强调“确实存在不同的女性文化,这是女性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情感,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的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Showalter,1991:13)她从这种女性亚文化视角着手,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内容广泛,涉及女性哥特小说、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凯特·肖邦的《觉醒》、爱丽丝·沃克的《紫色》等美国女性文学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并高度赞扬美国女性创作产生了“我们自己的文学”,宣称美国女权主义批评进入了跨学科的身份批评阶段。

综上所述,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和女性身份批评。女权主义批评的出现为美国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宗旨是为妇女的文学架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寻求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迫使女性适应男性传统的方法;要将性别、身体、欲望等以往被遮蔽的领域引入文学批评的范畴,创建女性文化新的、蓬勃发展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Sandra M.Gilbert,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3]Elaine Showalter.The New Criticism.Pandora,1985.

[4]托里·莫依.性/文本政治.伦敦,1985.

[5]Elaine Showalter.Sister’s Choice:Traditions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Clarendon Press,1991.

作者簡介:

赵鹏(198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