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的研究

2019-09-10周晨

锦绣·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管理学企业管理

摘 要:在经济迅速发展下,经济主体市场竞争日渐激励,创新经济主体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成为经济主体获得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企业理论研究日渐丰富,出现“百家争鸣”发展局面。本文以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为研究对象,明确当代主流企业理论核心内容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企业管理启示,为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企业管理;管理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建设、改革与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充分吸收古典经济学理论、西方管理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新管理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众多流行企业理论。如何在繁杂信息中厘清当代企业理论发展情况,明确当代企业产权制度本质,获得当代企业管理演进趋势成为人们思考与研究的重點所在。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

1 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中的代表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理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的内容以及呈现出的思想相对较多。对现代企业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对企业理论较为流行的认识,主要由以下几种:

1.1企业代理理论

企业代理理论(enterprise agent theory)是基于企业制度安排研究下,形成的现代企业理论,侧重于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权制度的代理关系分析。目前,对企业代理理论的解释,主要由两种,即“企业团队生产理论”与“企业委托代理理论”[1]。

企业团队生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他们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中将企业视为一个团队,指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当企业内部信息存在不队称问题时,将增加团队成员绩效评审工作难度,从而使“按劳分配制度”(根据团队成员贡献进行团队成员报酬给予)产生漏洞,易出现“随大流”、“搭便车”行为。为改善这一现象,在外部监督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强激励制度建设。强调在企业内部引入监督者,用以监督企业成员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以保证企业成员付出与所得相一致。与此同时,为避免监督者机会动机行为的产生。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让团队中的生产者获得工资收入,在扣除工资收入之后,剩余收入由监督者获得,即监督者需具备剩余所有权,是企业产权拥有者。在此背景下,生产者生产效率越高,企业监督者获得剩余收入越多,故监督者越注重生产者行为的指导、管理与督促,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在将一部分产权委托给经营者行驶的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委托人通常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代理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此,在博弈过程中,委托人不可避免付出一定的“代理成本”。对此,为有效维护与保障委托人利益,需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以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激励制度进行代理人行为管控。与此同时,也可通过风险共担,密切委托人与代理人关系,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目标、行为的相统一、相契合。

1.2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enterprise capability theory)是基于企业演进研究,在继承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理论”、拉佐尼克、熊彼特创新企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流行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本质在于能力具体表现。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竞争发展,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力的积累、保持、增强与运用。从企业层次与产业层次进行企业能力划分,可将企业能力分为“资源理论”与“协调理论”。其中“资源理论”认为:要想使企业资源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需保证企业资源有价值,具备稀有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企业应注重组织学识积累,在不断提升战略性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应加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需求且是企业尚不具备的基本能力开发[2]。而“协调理论”认为:能力的基础是知识,而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机会的获得会产生改变,使能力发生扩散。当企业关键能力被破坏时,企业特殊性协同将落后于竞争性协同。需要企业在寻求长期发展时,能够立足企业所有能力的积累、提升与利用,而不是仅注重企业特殊能力的强化。

1.3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演进中有效引入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主体要想在长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在不断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需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进行利益持续增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具备创新的长期目标、制度建设的长期目标、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核心能力提升的长期目标、各生产要素优化发展的长期目标。

2 当代主流企业理论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

对当代主流企业理论进行梳理,发现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致性。

例如:(1)当代主流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产权”并不仅仅指代“企业所有权”。在经济学领域,企业产权具备综合性、系统性、可分配性等特征。在管理企业时,可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根据利益关系进行企业产权分配。(2)当代主流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企业治理结构最优化设计,需充分认识到企业员工作为人力资本在企业建设、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企业人力资本特征,企业治理结构设计过程中,需将利益目标放置到全体员工,即为全体员工利益提升服务,而非为企业股东利益服务。(3)当代主流企业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导致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核心要素,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机制建设时,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激励奖惩机制的科学设计,一方面利用激励奖惩机制推动企业能力发展,促进企业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利用激励奖惩机制,激发企业内部组织活力,节约交易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激励奖惩机制建设属于企业治理结构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激励奖惩机制建设过程中需做好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工作,实现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协调发展。例如,在内部治理结构安排上,实现权力分立与制衡;在外部治理结构安排上,规范管控权让渡流程[3]。

对当代主流企业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之前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使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的理解存在内部矛盾。

例如:(1)当代主流企业理论多注重制度创新,忽略管理创新。而要想保证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企业的创新应是全方位、全面化的。(2)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分析可知雇佣关系并不是绝对平等关系,通常情况下财产拥有者所擁(企业所有者)有的权利要大于没有财产工作人员(企业员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委托代理理论所获得的结论相矛盾。但这种理论也属于当代主流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基于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构建

基于当代主流企业理论内涵以及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我们在进行企业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发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企业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企业所属行业性质,确定企业治理模式,进行治理结构科学构建。例如,以生产公共产品为主的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已采用国有国营模式进行企业治理;市场竞争性强的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以采用股份制模式进行公司治理。二是,在企业治理结构构建过程中,善于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导,进行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创新。例如,针对企业管理层的制度设计,应促进企业员工在企业决策中的有效参与,赋予企业员工一定的决策权、监督管理权;针对企业生产层的制度设计,应加强绩效考核机制建设力度,促进激励管理理念在绩效评估工作中的有效落实。三是,立足企业战略发展,注重企业管理人员的挖掘、培育、激励、监督与约束;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企业有价值资源开发,特色能力获得。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发展格局。现代企业理论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的内容日渐增多,包括产权配置、激励机制构建、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员工培育、资本结构优化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主流企业理论和企业管理,意在从繁杂信息中探寻当代主流企业理论的一致性,明确企业产权制度本质,以更好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提升当代企业理论利用率,助力企业稳定、健康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曦东,唐宁,邓沛,等.管理层能力、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社会责任[J].财会月刊,2019(18):29-36.

[2]周建波.超成长系统理论对当代管理学的系统性突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2):78-83.

[3]陈洪安,刘俊红,张欣.创新视角下企业管理的内涵重构——管理学定律的提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5):82-96.

作者简介:

周晨(1987-11),男籍贯:江苏南京,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学企业管理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
《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