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

2019-09-10郑丽丽

锦绣·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现代化

摘 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使国内企业必须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有效应对发展挑战,实现自身实力提升。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现状,研究国内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特点、问题,明确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化;模式创新

引言

企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部管理体系,既包括观念、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涵盖具体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不同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也不相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企业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探索独特的管理现代化模式。其中利弊共存,需要对现代化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特点

我国企业管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家族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情感化管理三种主要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并在发展历史中的某一阶段,表现出较高的优势性和适用性,成为促进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家族化管理

家族化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的常见模式,建立在血亲关系基础上,进行企业管理体系的设设置并开展管理工作。家族化管理模式历史渊源,在企业建设发展初期及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该模式被频繁选择并发挥出较高的管理效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化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步凸显,以血缘关系为管理纽带必然会导致独裁、偏倚等问题的发生。

(二)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则以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作为管理纽带,要求企业人员依照管理制度开展相关工作[1]。制度化管理模式更为严格,企业管理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该管理模式也存在必然的短板,即灵活性不足,无法顺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动做出调整。在员工管理上,严苛的管理制度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优化,易引发内部矛盾。

(三)情感化管理

情感化管理融合了家族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特点,目前依然被国内很多企业选择。该模式非常适合成立不久的企业,重视员工关系的调节及员工情感的满足,试图通过意识、精神层面的共融,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构建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情感化管理模式在员工数量有限的企业可顺利发挥作用,但当企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张时,该模式易引发意见分歧、管理混乱等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问题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不足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后执行,目前已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及入世,使国外更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入我国,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加之市场竞争形势的改变,国内企业纷纷开始转变管理理念,打造自身的企业管理模式。但国内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甚至不少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整体看来,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现代化水平不足。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不均

导致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不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管理理念更为先進和开放。相反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必然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实力和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此看来,我国企业想要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不够

创新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其价值创造过程比较抽象,无法在短时间内使企业看到回报。国内不少企业认为创新与企业经济价值创造并无直接联系,为避免人力及财力的浪费导致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投入不够。企业管理模式死板,管理方法缺乏特点,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现代化风格,造成企业管理效果提升困难,并成为国家企业整体管理现代化创新不足的一大原因。

(四)企业管理现代化制度缺陷

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是以上三项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不足、缺乏管理创新,加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管理制度建设能力不足,直接表现为管理制度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尴尬局面。

三、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1.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作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发展战略。该发展理念具备较高的先进性,对于企业管理现代化来说,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客观分析自身条件、清晰认识外部环境、放长发展眼光,以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实力。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管理模式改革,摒弃传统管理方式中陈旧、滞后的部分,实现对组织架构的优化设计、对经营风险的有效把控、对知识技术的积极引进[2]。自上而下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通过企业管理现代化,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以人为本理念

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体系当中,以人为本是一项基础性的要求,该理念的践行程度也作为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在知识竞争时代,企业有必要在管理现代化体系中突出员工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员工培训、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人员管理手段,从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深入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实现员工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及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动力。

(二)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探索出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当时的发展状态下发挥出极大的企业管理优势性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管理模式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认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模式优化的入手点有二。第一,缩减管理层级。在未来,知识、技术、创新将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企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高精尖方向过渡。此时,原本冗杂的管理层级设置将不再适用。缩减管理层级,将纵向的企业管理结构调整为横向结构,实现企业决策的迅速传递,促进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第二,促进资源整合。现代企业发展强调资源的跨企业整合,即通过企业竞争,促进管理手段优化;通过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3]。加快企业间资源流转及共享,取长补短。该模式有利于有限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可有效弥补当前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不均的问题。

(三)加快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勇于打破传统发展理念及发展经验的限制。积极学习当前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重视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融入。配合企业员工的自我建设、自我更新,促使企业管理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改革与优化,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生产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成效,促进企业利润率的提升,在满足本企业利益需求的同时,为社会整体效益的更好实现贡献力量。

(四)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制度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实现企业更好发展。因此任何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引入都要紧紧围绕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展开。企业管理现代化制度建设既要纵观企业发展全局,又要具备足够的适用性和指导性,能够辅助员工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微观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不光作为管理者管理企业的工具,也是每名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准则。要求自上而下,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自觉遵守制度条款。例如,配合奖惩手段,确保管理制度充分落實。最后,引入第三方监管。组建第三方监管队伍,使其直属于企业最高领导,对企业管理现代化制度的执行、落实及员工遵守情况进行监督。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不断挖掘企业管理现代化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敦促制度实践、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制度的动态发展。

结论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企业适应频繁变化的发展环境、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措。在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体系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管理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及管理能力,创造更高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全义.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19(08):50-51.

[2]刘渝蓉.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路径初探[J].中国商论,2019(11):132-133.

[3]罗志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思考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4):134-135.

作者简介:

郑丽丽(1985-),女,汉族,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